吴公关潮元恭筑

第二节 吴公关潮元恭筑

旧时化子闸位于现九龙湖长石村域内的安乐寺门前的三江口西侧。一座闸涉及两位古代于宁波任职的官员,实属罕见。吴公者,吴潜,南宋宝祐四年(1256)以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大使、知庆元府(即明州府)。王元恭,字居敬,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至元六年(1340)任庆元路农事正官总管(有说是元代庆元路总管)。时庆元路治谓四明,即今宁波别称。元至正年间(1341—1368),王元恭主持编撰《四明续志》。此志署款为:元王元恭修,王存孙、徐亮纂。

防潮闸是集泄洪、挡潮、蓄淡、航运等作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水闸,起着调节河流水位、防止海水倒灌的重要作用,是入海河流的门户,对发展灌溉、提供生活用水都有重要意义。防潮闸都建筑在沿海地带。

每见到化子闸,总会想到它的旧址,想到关潮闸的功用和被化子闸关在闸外的海潮,想到后人建在化子闸旁的古刹安乐寺。

世事沧桑。古刹安乐寺在近年间局部恢复。香火虽续,然总未能完复,未能重回昔日的辉煌。再加上古化子闸的迁移,只留下孤独的天灯石柱孑遗河畔。凭吊古今,难免让人感慨无限。

其实,安乐寺最先祀奉的就是策划建设化子闸的南宋右丞相、崇国公吴潜。就是这位南宋宝祐年间任明州知府兼沿海制置使的大官吴潜,主持建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明州四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子闸只是其中一宗。

吴潜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但他的出生地是现在的浙江德清新市镇。据说吴潜幼有慧名,南宋嘉定十年(1217)中状元,并授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升尚右郎官。不久,吴潜担任吏部员外郎,后改任太府少卿、淮西总领。嘉熙二年(1238),任兵部侍郎。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吴潜任沿江制置使时,订立了《义船法》,设定“海上十二铺”水军,广征民间船舶充作战船,构成一个海上长城,震慑倭、丽(高丽)。从南宋宝祐四年(1256)春开始的后三年,吴潜以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大使、知庆元府(即明州府),主政当时的宁波。其间,吴潜考察研究,为那时的宁波水利建设做了许多好事。他完善了著名的它山堰工程,这是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发挥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修筑了著名的澄浪堰等诸多堰碶坝水利工程,又重建鄞西高桥,建南乡陈婆渡楝木碶,接着在庆元四乡全面整治碶闸堰坝。也是在这个时期,吴潜整治的脚步到达了慈东地区,在中大河和慈江连接处建造了化子闸。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760多年风雨,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令人称奇。

其实,南宋时的慈城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和偏安南方的南宋朝廷有关。在南宋历史上,浙东慈城及其周边各项事业得以被朝廷重视,不足为奇。化子闸的位置在慈东,系慈东山系的东缘。向东的中大河和同样向东的慈江后江在绕过了慈城东面的古骠骑山——马鞍山南麓后依山势折向北,和中大河的支流相接。在一个特殊的三江口边,连着后江的南大河笔直向东,指向江北大河——庄桥大河;一条南北向的河道把平行的南大河和中大河连成“工”形的河网。在靠近南大河与慈江后江衔接处的丁字河港西口上,吴潜的手下在此打下第一根松木桩,化子闸便在此处建成。同浙东沿海平原的诸多碶闸堰坝一样,它们都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功能:蓄淡、阻咸、平潮、排涝、调节水位。

经过近百年时间,岁月轮换到了王元恭所在的时代,化子闸附近的茅洲闸等许多前代修筑的碶闸因年久失修渗漏,咸潮涌入,失去蓄淡、阻咸、调节水位等功能,反致伤农,影响鄞、慈、镇三邑四十余万亩农田灌溉。至正元年(1341),民列词告初到明州不久的农事正官总管王元恭,王率领三县司属僚佐赴现场视察,决定拆移填塞旧闸,迁就毗近东南首约远三十余丈,由里人倪可久出资六分之五,其余人出资六分之一,置买民田二十亩零,实地内开东西两头江河六十丈,新建碶闸五眼,比旧碶增一眼,每眼宽八尺,高十三尺。盖屋三间二舍,于至正三年(1343)农历二月十八竣工。共投工二万三千二百工,费缗四万四千八百文。留田十三亩,租谷付闸夫工资。因涨潮时关闭,人称“关潮闸”。

民国期间,化子庵改安乐寺。因此,化子闸原筑在长石桥安乐寺旁的三江口。而县志记载,此闸旧名“化纸闸”,相传当地人民为祭祀神灵,在闸旁水上化纸,然后纸灰随波而去,以保平安,故名“化纸闸”。碶闸规定,谷雨后至中伏,潮来则放板,以纳其入;退潮则下板,以止其出。若秋雨启闭,每年如此,虽旱不为患。化子闸在清中晚期进行过几次修筑。乾隆六年(1741),戴质明、郑国祯等富绅捐资修护,置田十二亩,岁收租息作关潮费。嘉庆年间,闸因潮冲击泄漏,河道淤堵,陈继彪出资修筑,并对闸内河道两岸芦苇荡进行清理。郑国祯,又名郑光礽,十七房郑家人,“精于白圭之术,客游嘉、湖间一带,弃取废举,屡能奇中,数致千金,而慷慨好施”。澥浦居慈下流,时水道淤塞,夏患干旱,出巨资募集民工疏浚河道,并在河道上修建了林家桥、周家桥、吴家桥三座桥。三座桥建成后,慈、镇两地村民解了燃眉之急,方便了百姓出行。

慈东河、江北大河与中大河交汇处即化子闸前的“三江口”,河水流向和水质今古完全不同。现在的姚江因为有姚江大闸阻碍,上游已经不可能有海潮入侵。但在吴潜时代,甬江吸纳东海咸潮,一路向西,直逼慈江。化子闸建成后,使慈江水由原来东流改为西流,在余姚丈亭三江口与姚江汇合后转了180度弯,继续向东流向姚江下游,从而压制了姚江咸潮上涨,使镇海、慈溪(是指老慈溪)等地十多万亩农田受益,其水利意义不亚于它山堰。1959年6月,姚江大闸建成。那年,化子闸也进行了重建。只是从那时起,化子闸不需要再起阻断咸潮的作用了,这可能是南宋吴丞相不曾预料到的。前几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保所专家在安乐寺门前河埠头边发现了宋代化子闸遗址,并找到了部分碶闸构件及《化子闸碑记》。遗址尚存“天灯台”方形石柱一根,基本完整,筑在河岸上的部分碶闸桥脚,置碶板用的凹形槽扣依然清晰。尽管岁月漫漶,化子闸依然没有绝迹,举首还可望见不远处新近扩建的新化子闸建筑,让人顿生感慨。

感慨化子闸,还要感慨安乐寺。相比于化子闸,安乐寺更幸运些,因为它一直坚守在原址,坚守着南宋化子闸外曾经的潮汐和梦魇。查阅相关史料,可知在化子闸旧址旁的安乐寺原先叫作化子庵或者化子闸庵,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吴潜建化子闸时创建,本来应该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建闸和吴潜功劳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后来逐渐扩建,并扩庵为寺,改名为安乐寺,依然为纪念吴潜保一方安乐之功。明朝成化年间再建,民国初重修,绵延至新中国成立初。现留存一方清光绪年间《重修化子闸碑记》,录其碑文:“化子闸建自宋宝祐间,吴公潜、倪公可久。其后废兴不一。国朝乾隆间,镇邑戴质明、郑国祯、陈继彪先后捐修。至光绪初,闸又圮,仍系绪乡陈公简可同子曰享、孙廷钰出资重建。督办童彩堂陈毓卿。”

文物普查时,在化子闸原址老碶墩下发现了一只密封石函,内放五谷和一只铜塔,石函的盖子刻有《化子闸碑记》。天灯台和一同发现的碶闸桥脚、碶门板石,还有两道明显可见的凹形石槽,考古人员如获至宝,仿佛重见了这座南宋水利建筑的全貌。

可以想象,南宋宝祐年间,中大河已经成为沿岸村镇与外界联系的水上交通主干道。化子闸的建成,调节水位,成功“关潮”,周边10多万亩农田灌溉不再受困扰。这样,化子闸成为对镇海乃至宁波北郊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也填补了浙东运河中大河段水利史上的空白,为浙东运河宁波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依据,也为镇海中大河的开通年代提供了依据。安乐寺,千年中大河上重要文化遗址,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安乐寺改变功用,受地方政府管用。新中国成立初曾用作政治教育场所。后来安乐寺交予供销系统用作仓储,储存镇海救灾物资,里面储存最多的是稻草编织的草包。在租给村民办厂之前,建筑基本完好。近10年间,当地村民出资修复了天王殿,仍保持宋时格局。近年还将重建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