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桥于此映垂虹
憩桥位于镇海贵驷憩桥村,是整个村落的中心,以它为界,沿河两岸的民居分别挂着桥前和桥后两块门牌。憩桥始建于宋代,系古灵绪塘上南北向通道。憩桥几经修建,民国十二年(1923)复建。条石结构,桥板长4.2米,宽2.85米,两旁置有望板坐栏。站在河岸凝眸细望,可见临水的桥柱上前后镌有两副桥联,东联:“路亘南北徒龙虎,水跨东西贯慈镇。”西联:“少憩不妨居近市,长桥于此映垂虹。”龙,即龙山;虎,即虎蹲山。慈,即慈溪;镇,即镇海。憩桥,既连接南北两岸,又可供人休憩。
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一次巡视海防时,途经此桥,在桥栏上小坐了一会儿,又在桥南不远处的凉亭里稍事休憩。憩亭如今保存完整,亭里紧锁的栅栏门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牌匾,上书“憩亭”两个黑色大字,两两相对的八根石柱支撑着亭子紫红色的木质人字形梁架,梁架上安装有简陋的节能灯和吊扇。石柱下方由四根巨大的长方形石条两两连接,这些长方形石条可供人们在此歇脚、聊天、喝茶和休闲。“憩桥”“憩亭”由此而得名。
清初时,又由多数乡人出资,在旁边建了一座茶楼。茶楼的墙面上,至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块镶嵌其上的石碑 “憩亭茶会”,记载着捐资人的姓名和捐资数额。
憩桥是连接南北的通途,这里慢慢聚集了一定的人气,人们沿河筑屋定居,逐渐成为当时的古集镇,民国初尚有集市,后逐渐南移到贵驷桥一带。
憩桥北岸,有一座灰砖牌楼石库门建筑,拱形门窗的上方有水波痕浮雕图案,拱顶的正中依稀可辨吊有一座钟,钟两侧各斜插一把斧子,下面有水波痕,门楣上有“憩安救火会”字额,这里便是民国早期憩桥村村民自发组建的民间义务消防组织故址,流传在憩桥一带的“憩桥龙”就是憩桥救火会的灭火器,当年特地从美国买来的。村民们都说,“憩桥龙”一出,再大的火也灭得了。“憩桥龙”中间是个大的长方形木桶,长约2.5米,宽约0.8米,高1米多,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扛着,往桶里倒水,然后几个人一起推压,让水喷出来,就可以灭火了。只是现在,救火会的门用木栅栏锁着,栅栏前晾晒着村民刚洗的衣服。
紧邻救火会西隔壁即桥后17号,是一座有三层马头墙的白墙黑瓦的院落,大门口有一对巨大的石门当,门楣上书“老年之家”,但门西侧墙上挂着的却是2017年10月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制的“贝氏宗祠”牌匾,贝氏宗祠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祠堂柱联曰:“簪缨世代追先代,节钺家声振后人。”以前这里曾办过“进修学堂”,当代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曾在这里就学,只是现在学堂早已迁走。院子两侧有大门紧闭的二层楼东西厢房,可见紫红色的木质雕花门窗。院子北面最里面的房子被改成老年活动室,供村民休闲娱乐。

憩亭茶会碑
憩桥村最闻名的建筑应该是“将军第”。将军第坐落在贝氏宗祠的西侧。门楼的门楣上,悬挂着由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同治六年题写的“将军第”门匾。这里,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两位先驱人物贝锦泉、贝珊泉兄弟的旧居。

憩亭
门楼里甬道的地面由一块块方石板铺设而成,镶嵌在甬道中央的是一块雕花石板,石板外周雕有四只飞舞的蝙蝠,中间圆环内有梅花鹿、松树,雕工精美。堂屋名“忠本堂”,屋内正墙挂着贝锦泉、贝珊泉兄弟俩的巨幅手绘将军像,像前供桌、火盆。这里已是介绍将军兄弟生平,抗击浙闽海匪、抗击法国入侵者的事迹等战绩陈列室。每逢初一、十五,后人都要祭拜先祖。
清咸丰年间,宁波帮海商李也亭、盛植琯等人共同出资白银七万两向广州洋商购买火轮船一艘,定名“宝顺”,这是中国第一艘轮船。贝锦泉经人推荐成了船上的司舵(即掌舵的人)。1866年,总理衙门大臣左宗棠主持洋务运动,购买了一艘“华福宝”轮船,仍由贝锦泉做管带(即舰长)。此后贝锦泉一直受到左宗棠赏识,追随其左右。中法战争期间,左宗棠把贝锦泉调任为定海总兵,防守镇海前沿阵地舟山群岛。中法战争镇海之役结束几年后,贝锦泉病故,被清廷追封为“建威将军”。
贝珊泉是贝锦泉的三弟,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即将开战之时,任“元凯号”兵轮管驾,编制官兵98人。“元凯号”守卫在镇海口,屡向法舰开炮,使其难以迫近隘口,因而立有战功。几年后病故,被清廷追封为“振威将军”。
当年左宗棠曾在住过一宿的贝家桂花厅里留下两行诗句:“不可一日无此轩,万事需退一步厢。”诗中虽然表达的是对桂花厅的喜爱,但表达的其实也是对贝锦泉的器重和赏识,左宗棠同时劝勉主人,凡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生宜知足。
院子里,光绪三年左宗棠拜题的“清封建威将军元畦贝公寿”砖雕祝寿碑尚保存完好。贝家兄弟两将军抗法护国、清剿匪患,造福一方百姓等功绩将永世被镇海人记住。
贝时璋是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1948年当选为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贝时璋故居前,一座六角翘脊凉亭引人注目。这是村里为贝老100岁诞辰而建的百岁亭。亭子为青石材质,南北贯通。凉亭前后的柱子上镶有两副对联。面河一联是:“百岁宗师恩泽浙大园,两朝院士师承土滨根。”正对贝老故居的一联是:“君子科苑奉圭璋,贝叶期颐憩桥时。”两联既是对贝老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又表达出贝老是憩桥人的自豪。
贝时璋故居建于清光绪中期,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院落,坐北朝南,楼房五间两弄,两厢平屋明轩,前有围墙大门,自成院落,占地面积390平方米,整个院落朴实无华。如今旧居已经整修,大门旁镶有“贝时璋旧居”大理石碑,贝老生前已将旧居赠送村里。
1903年,贝时璋就诞生在这里,他在家乡一共待了12年。8岁那年,苦于没有文化的母亲送他去贝氏宗祠内的“进修学堂”读书。10岁时,进修学堂停办,贝时璋又去了宝善学堂(今贵驷中心学校)学习。当年贝时璋在这里学习了两年,然后从这里走向汉口,走向德国,走向了科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