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驿道官塘路
官塘大路,是从镇海县城到旧时为慈镇两县交界的淞浦闸桥,途经后海塘、俞范、憩桥、沙河头、牌门头、路沿郑、澥浦、邱王、龙头场、范市,泛称官塘路,又称镇北官道,也称官塘大路,是镇海的一条古驿道。官塘大路为石板铺面,1.5—2米宽,35.5千米长。此驿道自淞浦桥向西达慈溪观城,与慈溪驿道对接,继续延伸,间接通往省城杭州。若从镇海县城出发,可以出向辰门后直接上后海塘进入此官塘大路,堪为便捷。

官塘港
顾名思义,这官塘路是由海塘演变为路的,当然这经历了好几百年的漫长岁月。据记载,在唐朝前期,那一带还属于海涂地。后来,由于长期受潮汐作用,泥沙淤积,自澥浦择山起,南经牌门头、沙河头、憩桥、后施至俞范沙头庵,形成了一大块高出周围地面一米左右的弧形高脊地带,其口向北,蜿蜒三十余里。在唐宋之间的古人,趋这高脊海滩的地形之利,筑堤御潮围滩为地,相继筑起了一条土塘,史称“唐宋塘”。南宋淳祐八至十年(1248—1250)间,曾任南宋宰相的鄞县人郑清之(1176—1252),在其《治水判官黄公祠记》中云:“治北走二舍,则庄北村(注:约今憩桥至沙河一带)之新土塘也;稍北则武功村(约今牌门头至澥浦一带)之和尚塘也……”后来,泥沙继续淤积,海涂继续外延。大约到了明朝中叶,在唐宋塘外面又另建了一条灵绪塘。这样,这条唐宋古海塘已非一线海塘,变成了功能单一的官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官塘大路。
古人也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的致富道理,聚古道两旁而居,就成了古人择居定势,久而久之在古道两旁形成了一个个古村庄。古村庄因年代久远和文化沉积,产生了一批名门望族和名人名事。镇海那千年官塘大路就是这样,其沿途古村的名人名事俯拾皆是。
从镇海出发,沿着后海塘踏上官塘大路西进,过了后海塘的石塘段后,就是俞范村。俞范村是因村民多为俞、范两姓而得名,其中的俞姓据传在清乾隆初由定海金塘迁入。定居俞范后的俞家,经过几代人两百多年勤劳济家和艰苦创业,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其后裔多为旅居海内外的经商者,其中的俞佐庭(1889—1951)则成为宁波帮的佼佼者。1947年,时任四明银行总经理兼常务董事的俞佐庭,与镇海另一位著名宁波帮人士黄声远(1904—1989),协力创办了镇海中学前身之一的辛成初级中学,他以六十大寿的贺礼,独资为学校建造了可容纳五六百人的大礼堂。辛成中学为答谢俞佐庭的大力资助,遂将礼堂命名为“佐庭堂”。20世纪70年代中期,佐庭堂已改名为小会堂,全校各年级大会都在那里召开,有时镇海县的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也借那里举行。
俞佐庭在俞范的故居,是他父亲的遗留下来的房产,那是建于清末民初的江南传统民居大宅门,砖木结构两层楼,四周围墙高达4米多,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也达1000平方米,故被称为俞家大屋。
由俞范再西行四五里路便到了贵驷北边的憩桥村。村内南北向的憩桥直通近旁的官塘大路,这个古村最初以桥为界有夏、贝两族,桥南为夏族,桥北为贝族,两族均有名人载入史册,传至现在。
明正统十年(1445),夏族后裔夏时正(1412—1499)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先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郎中,清廉勤政,颇有政绩。景泰六年(1455),他复查福建刑事案卷,平反死狱60余人,擢南京大理卿。成化七年(1471),他巡视江西灾情,免无名税10万余石,放粮接济23万受灾户,淘汰冗役数万名,罢免不称职官吏200余名,深得民心。
从憩桥折向西北,经过沙河头后,便到了官塘大路穿街而过的牌门头。这个小得已于2001年6月被并入戴庙行政村的牌门头,却早在明朝出了一对刘氏父子进士。据历代镇海县志记载,父刘洪,景泰五年(1454)进士,先授兵部主事,后升武选郎中,赐四品。成化八年(1472),奉皇上之命,对原州土达叛乱中的将校论功行赏,拒绝上级的招呼关照,秉公办事,处事公平,将校帖服。弘治十一年(1498),授三品衔升任广东左参政,后退职归乡。子刘光,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知府。父子俩皆上受皇恩授高官,下利百姓办实事。
村民为表彰刘氏父子,在村中的官塘路上建了一座“父子进士”亭。亭上悬牌匾分别为“东浙世家”和“父子进士”。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禁牌,据说所有官员经过进士亭都是步行过亭。此亭现在已经成为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牌门头西北方向五里的地方,就是古代镇海县第二大城镇澥浦镇。提起澥浦镇自然会想到家喻户晓的郑氏十七房,郑氏十七房是一个世代名人名事层出的名门望族,郑芳华(1911—1992)先生就是其中一名佼佼者。郑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据《宁波通史•民国卷》记载:“在‘一二• 九’运动的推动下……镇海觉渡小学、进化小学老师郑芳华、戚铭渠等组织当地八个小学的六七百名师生举行抗日游行和各种宣传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人士郑先生,应我党之邀担任由我党参与创办的凤湖中学校长,为我党在凤中取得领导权开展革命工作,提供了不少方便。镇海一解放,郑芳华先生奉我党之命,执掌镇海县立中学。
1956年县中和私立辛成中学合并组建成镇海中学时,原辛中校长李介民先生任第一校长,郑先生担任第二校长。两位校长相得益彰,很快把镇中带入全国名校之列。后来,他俩又先后调任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和图书馆副馆长,都为镇海、宁波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官塘大路出了澥浦镇,翻越太平岭就进入了龙山乡。近代龙山出有虞洽卿和吴锦堂这两位名人。吴锦堂(1855—1926)是中国近代爱国华侨和商界巨人。他虽在异域日本创业发家,却不忘造福桑梓;他虽是以商立业,却有牢固的教育强国的理念。他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累计出资二十六万银圆,创办“锦堂学校”于故里东山头,宣统元年(1909)学校建成开学,其规模设备一时为省内私立学校之冠,由黄炎培(1878—1965)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把吴锦堂与陈嘉庚(1874—1961)、聂云台(1880—1953)并称为华侨“办学三贤”。锦堂学校以其中的“锦堂师范”最为著名,学校旧址已于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条古老的官塘大路经过现代的发展和改建,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记载,现在的官塘路是“北起澥浦镇十七房公交车站,向南迄贵驷集镇镇骆公路。长五千零五十米,宽八至九米,混凝土路面”。此路已通375路公交车,沿途“经过憩桥、民联、甸央周、沙河集镇、外新屋、牌门头集镇和十七房村,两侧商企及居宅栉比”,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