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叔翰筑后海塘

第二节 唐叔翰筑后海塘

唐叔翰筑后海塘意义非凡,后海塘对于镇海浃口意义非凡。唐以后,镇海先后改名叫望海、静海、定海,改来改去,反正都没有摆脱一个“海”字,因为它本来就是“海堧之地”。根据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七千年前,镇海地域是一片大海,只有两条山梁露出海面。一条在西南边,是由太白山向东到峙头入海的天台山脉;一条是折向东北的长山山脉(灵峰山)。距今六七千年的“卷转虫海侵”的鼎盛时期,镇海海岸线基本就是现在的山麓线。“海退”开始后,平地才逐渐露出,起先也只是盐碱沼泽,经过千年的洪水冲积和滩涂淤积,而后又经过先民的长期筑塘围垦,不断改造自然,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分县地,在甬江口设置望海镇,十年后,因它“俯临大海,与新罗、日本接界”,明确不隶属于明州。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在此正式建造治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在此筑城,周环四百五十丈,壕河三百丈,很快又改名为静海镇。四个月后,因这里“地滨海口,有鱼盐之利”,他向皇帝上奏设为望海县,不久为了吉祥起见,改名为定海县。

县城内的人们惯于把海塘一带视为后方,于是把与海塘平行的街称为“后大街”,把海塘称为“后海塘”。因濒海之故,台风海潮屡屡光顾,所以,从前的镇海人把兴筑海塘视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最早的海塘应该出现在唐代或稍前,原是一道用来挡风堵潮的土塘。当初这里很多地方还是滩涂,所以镇海素有“唐滩宋涂”之说。后来,宁波三江口成了明州州治所在地,由于这里地处甬江口岸,天然形成的招宝山与金鸡山又控扼着东海门户,其战略地位非常突出,在此建筑城池也就势在必行。据方志记载,城“负塘而筑”“塘不固,城不立”,利用原来比较坚固的土塘也就在情理之中。从建筑时间上讲,土塘早于城池,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不过这条土塘具体筑于何时,由于资料不足,还是难以确定。

原后海塘土塘规模不小,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明州知府林栗在《后海塘记》中写道:“自候涛山(即招宝山)迤逦委宛以抵于伏龙山,东西横亘数十里。”但是它竟然“以一木从事”(大意是土塘用木单薄),自然不足以抵挡风潮的长期冲刷,结果当地连年遭受风潮侵蚀之灾,如此前丁酉年(1177)秋天,民庐、官寺、营垒、师屯被害“尤(惨)酷”,时任知县虽然采用石板护卫塘堤的办法,但经不起风潮冲击,风潮袭来时连石板也全给冲走了。

土塘不敷抗衡,“稍失堤防,平畴高岸,皆成水乡”“岁有决溢之虞”,必须改作石塘,这是淳熙十六年(1189)新任县令唐叔翰的重要决策。唐叔翰因兴修石塘而被列入镇海方志《名宦传》。当年唐县令下车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巡视全境,虚心体察民情,确认实施改建海塘的工程乃是燃眉之急,就与水军统制、统领一起奏请朝廷发帑建塘,得钱六万五千缗,谷米若干,发动全县人民投入建塘工程,历时一百七十五天,终于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水利工程。虽然其时全县人口仅有五万余人,但由于工程顺乎民心,组织得当,所以民工情绪愉悦,又不废农事,且无工伤事故,甚至也没有出现海上交通事故,这在当时堪称奇迹。更难得的是他主持新建的石塘参照前时钱塘江建塘的先进模式,叠石筑塘六百零二丈五尺,塘基九尺,塘面减半,斜面叠石十一层,石石相扣,状如鱼鳞,“仆巨木以奠其地,培厚土以实其背,植万桩以杀其冲”,实现了他“外御风涛,内成膏壤”的设想,收到了一举两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