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恕献身曲汇塘

第一节 黄恕献身曲汇塘

曲汇塘古村至今流传着黄公献身填塘的传说。澥浦北灵绪塘一带,在宋代属于靠海位置。南宋淳祐九年(1249),浙东转运使判官黄恕在牌门头一带抢修和尚塘时,和尚塘和新土塘之间的一段被海潮冲击溃决,“界中有流淖淤荡,深莫测其底,南北相距百余丈,延袤数里,横亘阡陌之间”。黄恕为治理此塘,不幸被激涌吞噬而殉职,随后皇帝敕封,立黄公祠祀之。

澥浦镇庙后村黄公庙,正名“敕封黄公祠”,在旧镇海县境内三百余座宫庙殿中,论规格,数黄公庙第一。因它的庙名匾额由宋理宗于淳祐九年(1249)御笔敕封。同时,宋理宗还写了一篇颂扬黄公治水有功的祭文,共123字。两方匾额都有皇帝金印,蟠龙环边、朱漆贴金而悬挂在正大门和大殿之上,威严无比。

黄恕,字文揆,号东浦,湖北襄阳人,历任主簿、县丞、县令等职。淳祐六年(1246)擢任浙东转运司判官。是时,距定海(镇海)县城之北二舍(古称一舍三十里)的灵绪乡(即后来龙山区的龙南地方),有庄北村,已建有新土塘;再稍北称武功村,亦建有和尚塘。但两塘之间有百余丈决口,潮流激涌,其深莫测,祸害数里,农桑耕地尽变斥卤,民受其害,难以生存。淳熙十四年(1187),州府制师程覃、县令唐叔翰率工役整治,虽历数年之功,但一无成效。明州府太府卿知府章大淳热衷于水利,深悉黄恕素以廉正能干而闻名,便委派他治理定海塘事宜。黄允诺,单骑至和尚塘,风餐露宿,亲躬督役,众民工亦奋猛运石补缺。然而此段决口日填夜溃,反复无果。每次决口前先有声音,然后水涌如沸,洪涛泛滥,年有十余次。黄恕无奈之际,奋然尝试以身堵涌眼。对众曰:“吾身堵处速抛石,将堤围合;吾死于此,若辈奋力。”语未毕,即策马跃入深渊,崖崩如雷,公与马皆溺焉。众民工震惊感泣,抹泪猛抛石填土,时在淳祐八年(1248)四月初八日。随之波涛渐趋平伏,淤决处裂缝平合,三日封土,两塘相接。自此,庄北和武功两村沃野万顷,黄恕福泽众生,人民安居乐业。众民感其恩德,纷纷出资建造墓道,并在黄恕殁处附近立祠,三旬庙成。

翌年,宋理宗敕赐庙额,并诏书祭祀。圣旨大意为:浙东转运判官黄恕,贤劳王事,不避险蹊,目击时艰,甘心殉国,悯一方生灵,陷溺聊试,除水患,永利农民,赠封为浙东宣抚判官。南宋宰相鄞县人郑清之为黄恕利民治水事迹撰写碑文,详细记载治理和尚塘决口的过程;庆元府太守章覃题额“敕赐治水判官黄公永利之祠”。(详见民国《镇海县志》“坛庙”卷)。

关于黄恕在灵绪乡治水事迹,时间、地点、人物、险情、结果在郑清之碑文中已写得一清二楚。清乾隆十九年(1754),县人郑兆龙撰写的黄公庙碑记中,已有“欲求所称和尚塘者,而其故址杳不可得”之说。南宋时,今憩桥、贵驷一带地称耕渔庄,庄北该是现在的甸央周、沙河头之地。至于武功村,是现在的牌门头与澥浦之间统名。据考证,南宋时在这里有两条海塘遗迹可寻。一条是曲汇塘,约自沙河头、里新屋、曲汇塘至庙基头一线,新中国成立前的确还有一定的海塘痕迹存在,该是灵绪乡最早的海塘;另一条是自后海塘沙头庵,经俞范、后施、王家团、憩桥沙堰闸、沙河头、牌门头至澥浦岚山,长达30余里。这条南宋完整的大海塘,后人统称为官塘路,即灵绪塘遗址。在南宋后期建造这条大塘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段建造的,牌门头以北可能就是当时的和尚塘。沙河头一带筑的是新土塘,可能是嘉定十五年(1222)县令施廷臣新建海塘的延伸。决口之处在沙河头与牌门头之间。有一说法,黄公治水之地是曲汇塘,按当时地形看来不可能。因造黄公庙和黄公墓要有一块高燥安全的地方,而曲汇塘时代,庙基头一带还是滩涂。曲汇塘与牌门头官塘之间相距约400米。宋至明代,江北海涂淤涨速度据推算每年上涨2.5—3米,这样,曲汇塘建造时间约在北宋末或南宋初,比黄恕治水早了近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