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襕大旗张碶

第一节 布襕大旗张

碶布襕扯大旗的故事,发生地就在张碶。这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村落。从地域人文的视角回视,张碶的雅誉不亚于千年县城。直至见于民国时期的县志记载,张碶的行政归属属于东管乡二都一图,图下21个村,张碶排序第一。在旧制,东管乡即清泉东乡。最晚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称东管镇。上溯至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八年(1215),当时的定海县城开始立门牌的时候,城内分立19坊,城外立乡,现张碶所在位于清泉东乡。

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宋淳祐六年,制帅颜颐仲役工浚夹江河”。淳祐是南宋理宗赵昀年号,淳祐六年是公元1246年。制帅是制置使之别称。南宋时设置渐多,主要职权是掌本路诸州军事,“其秩高望重者称制置大使”。比如岳飞曾经也是制置使。这个叫作颜颐仲的制置使估计是当时镇海的军事首长,同时兼管地方事务。文中的夹江河就是现在的前大河,所谓张碶就筑在那里。怪不得方志上记载,前大河古称夹江河,又名颜公渠。历代老百姓对有恩于地方的长官总是怀有感恩和敬意。张碶所在的古代前大河,从古县城西门外起,向西经过张碶下的前大河,径直延伸到宁波江北岸桃花渡,是古代镇海通达府城的内河航道。宋淳祐六年(1246),这位颜颐仲君指挥民工疏浚前大河,其工作成果是夹江河宽五丈,深一丈二尺。据说宋时的一丈是3米多一点,比现在的度量要稍短些。即便如此,五丈的河面宽度总有15米以上,深度一丈二尺应该将近有4米了。

碶闸站

此事也可在宝庆《四明志》记载中找到印证:“自桃花渡(今三江口江北岸)而东,迄定海西市,绵亘六十里,原港久湮,田畴失溉,舟楫不通,民旅病之。”淳祐六年(1246)九月,制守颜颐仲会合鄞、定、慈三县之力,共同疏浚开拓,“才越三旬,而六十里故河尽复,广五丈,深丈二尺……置碶闸三,跨桥六……民便其利而颂其德,因刻石曰颜公渠”。旁证其他文献,颜制守在当时结合农业水利,已经从三江口桃花渡开始,把甬江以西、姚江以北沟通鄞、慈、定三县的江北地区河道做了整体的疏通,其中从慈江经中大河到镇海的河道,基本就是现在从丈亭到镇海的杭甬运河乙线航道,总长49千米。为镇海沟通杭甬运河主航道。这样一来,张碶下的前大河、古夹江河还和杭甬运河接上了头。

流传在今天镇海地方的小康王故事居然也和张碶密切相关。如果当年真的在张碶边发生过村妇救康王的故事,那应该是在那位颜公疏浚夹江河120余年之前的事。120年的时间长度,应该有理由怀疑其事情的真实性。因为据史料记载,北宋时的甬江出海口在今鹭林港的位置。那时候,以招宝山为制高点的望海镇,其所辖区域的地貌可不是现在的模样。但是我们也不能太简单地予以否定,因为留存的小康王故事实在活灵活现,有板有眼。这个故事的版本众多,大略包括这些主要元素:

碶是明州东海边小村庄。故事发生的小地点是张碶的晒谷场。主人公是张碶农村某姑娘和小康王赵构。

故事的时代背景集中在北宋末。靖康元年,金兀术统兵南下,攻破开封,俘钦、徽二帝及后妃、宗室三千多人北上。康王赵构泥马渡江,逃到江南一带,以图重整社稷。金兵大军一路追赶到了明州海边,张碶风云变幻。

口口相传的故事有大体相同的情节:小康王兵败,只身逃到定海张碶。碶边是一个小村,碶下河水悠悠,碶南远处是滔滔浃江,沃野广袤,一望无际,一览无余,村小人少,根本无处藏身。眼看金兵紧追不放,急得那小康王傻站在晒谷场上犹如无头苍蝇,一身臭汗。

晒谷场上某姑娘——肯定不是大嫂或者大婶,否则就没了凤冠霞帔来花轿迎娶进宫之后文了——她见康王如此紧张狼狈,上前打问:小官人,啥介事体?这一问不要紧,问出了一个张碶布襕扯大旗的传说。

当时小康王见是个农家姑娘,青春二九,眉目清秀,关键是腰上系着蓝布围裙——浙东农村称作布襕,当即求援,并自我介绍,且许诺日后重谢。乡下姑娘哪见过皇上,即便不是皇上,善良的女子自必搭救。

炎日下是火热的晒谷场,如何藏身?金兵的马蹄声已经听得。姑娘眼见晒场上一摞的空谷箩,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果然金兵追到,晒场上只有一个晒谷的小姑娘,就厉声喝问:姑娘,可有逃犯?姑娘答道:有呀,一个破衣烂衫的后生小官人吗?早就往东跑了!说完就抖开布襕,坐在谷箩上,擦起汗来。

金兵走了,箩下的小康王得救了。“日后我必登龙庭,定用龙凤花轿来接你进宫。”姑娘笑了,摇着头送他过河。临别时,小康王与姑娘约定,以布襕为号,来日将姑娘迎娶进宫。

小康王就是后来的宋高宗。宋高宗果真没有食言,即位后,马上下旨,派钦差大臣捧了凤冠霞帔,抬了八人龙凤大轿到张碶来接姑娘进宫。但是意外发生了,迎亲队伍到了张碶村口,只见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布襕。

碶布襕扯大旗的故事既落俗套,又出人意料。光阴随风,张碶地名依然,碶已改造,只是前大河已经无法行船通达府城了。昔日的农村姑娘早已变成市民成为城里人。城市化进程中能依然保留张碶地名,保留张碶闸,保留古夹江河,不知小康王是否会有魂归旧地的时候,找寻晒谷场,找寻谷箩,找寻布襕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