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村上荪湖岭
出杜良岙继续南行,不远处便是方李村,这方李村就是荪湖岭山道北坡的起点。
方李村位于汶溪村西南2千米,它与杜良岙一样是个自然村,现在都属于民主行政村。方李是个小山村,在21世纪初只有五十几户人家,一百多名村民,因最早由方、李两姓聚居而得名;又因地处荪湖岭的北面,亦称岭后方家。这个小山村,也是个历史漫长的古村,在元大德年间(1297—1307),方姓人家即从三北方家河头迁居于此;在明正统年间(1436—1449),又有李姓人家来此定居。据此,这方李小山村,至少也有560多年村史了。
南出方李村,就走上了荪湖岭山道。荪湖岭北坡很短,徒步大约0.5千米山道就可以到达岭巅,途中有钓泉,甘而冽,虽旱不涸;其南坡岭脚下就是江北区的荪湖,这样荪湖岭的岭巅就成了镇海区与江北区的南北交界。荪湖岭可能也是以荪湖而得名。
据清雍正《慈溪县志》记载,荪湖因多香荪,故名。另据史料介绍,香荪为古代的一种芳香植物。清朝著名诗人、时为慈溪洪塘费家人费志云在其《荪湖赋》中,对荪湖的香荪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物称其名,荪乃敷华,似蒲多节,有茎无葩……菲菲郁郁,咇咈若花,青苹不能拟其盛,黄砾不能比其嘉。”费志云曾隐居荪湖莲花峰的莲山草堂,他的这些描述应该是可信的。
历史上的荪湖,不但有香荪,而且是环峰叠秀,曲水流觞的游览胜地,有不少让人流连忘返的胜景,如勺泉亭、夕佳亭、松声楼,还有大烈庙、莲花寺等。其中,大烈庙建有两殿,除一殿供奉菩萨外,另一殿则塑有文忠烈公文天祥(1236—1283)的像。相传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曾流亡此地,后被捕。此庙是古代荪湖老百姓对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将领的纪念。很多文人雅士来荪湖游玩,都为荪湖的美景所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东西方向观察,荪湖岭处于群山横连之间。岭西依次有倒笃鲇鱼山、大坟山、大猫山、观音山等;岭东依次有马鞍峰、小灵峰、马鞍山、鸡笼山、老鹰口、小灵山、灵山等。其中,岭的西首以形为名的倒笃鲇鱼山,是在青龙山的南垄和杨岭之巅,海拔160.2米;岭东首的马鞍峰海拔262米,山巅形如马鞍而名。上几年,江北区已在荪湖至灵山一线的山顶,修建了一条北山游步道,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览、登山观景、徒步健身的良好环境。每逢节日假期,游人络绎不绝,成群结队来此游玩。
马鞍山山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在它的西侧与马鞍峰东之间,有座海拔294米的小灵峰,在这小灵峰山上建有一座古寺叫小灵峰寺。这座古寺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当时名为马鞍山龙王经堂,是山下乡民祈雨之所。在康熙四年(1665)古寺重建,易名为会龙庵。古寺东邻茂半山,南接凤凰山,西距荪湖0.7千米。寺内建有三大殿和二十九间房屋,寺前有一个龙潭,两座凉亭。此寺后来曾被拆毁,现在始有恢复,游客逐年增加,香火不断旺盛。有趣的是,关于小灵峰山和小灵峰寺名字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寺以山名,另一种认为是山以寺名。估计现在要弄清楚这两种说法哪个正确,已是不太可能了。
现在,荪湖岭已改建为公路。其中,属于镇海区管辖的0.79千米长的路段,在2010年之前,已建成为行政级别为乡道、技术等级为四级的水泥公路。属于江北区管辖的路段可以通达洪塘,但从2014年宁波山地马拉松B点(荪湖岭前)的照片里看到,其路面还是黄泥沙子。现在荪湖岭整条岭墩路面都被改建为块石路面,已彻底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