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神殿前黄杨桥
沿中大河一直向东有座黄杨桥。
黄杨系原行政村名,辖朱家、胡家和王家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前后属长骆镇。1950年6月为长石乡黄杨村。1956年与庶来村合并建四联农业社。1961年10月析庶来,称黄杨村。黄杨村以黄杨桥而得名,亦是历史地名,遐迩闻名。
朱家位于黄杨桥北堍,88户,140人,居户多朱姓,以姓得名。朱姓于明中叶由颜家桥朱家迁此。旧有金河庵和都神殿,现均毁。胡家位于黄杨桥南堍,又称河娘桥胡家。89户,173人。村由胡姓始居,以姓得名。胡氏于明中叶由余姚迁此。清咸丰初建有胡氏宗祠。王家原8户,26人,现均外迁,由外地人租居。
黄杨桥址,一座形状特别的桥横跨在中大河上,桥的南侧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6孔平梁新桥,靠北侧的桥上有座紫红色的凉亭,凉亭南接的是三孔古石桥。新旧桥间以凉亭自然过渡连接,凉亭顶为六角形歇山顶,顶部中间三个葫芦串表示保佑村民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凉亭六角飞翘,六根方形木头柱子有坐栏相连。石桥桥墩覆盖板,压顶石两端镶刻有“镇河龙首”。石桥两端榫镶望柱,保存完好。桥墩桥脚顶部刻凿有卷云纹。桥墩设计巧妙,为扁圆形,以减少水流冲击力。
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记载,黄杨桥俗称河娘桥,位于长石集镇西首黄杨村前中大河上,南北向。为元代里人黄杨所建,因此取名黄杨桥。清嘉庆、道光年间两度重修。1967年又大整修。系三孔条石桥,长13.3米, 宽3米,两旁置有坐栏,是通往鞍山、洪塘通道。2000年12月,被公布为镇海区级文物保护点。
2007年,因姚江东排拓宽中大河工程所需,拓宽河道至60米。黄杨古石桥的去留成了一大争论的焦点。就此拆除,移去它处,黄杨村人便会失去一份可供纪念的珍贵的实物遗存,桥也会失去它原有的实际地理意义。不拆,又会妨碍中大河整个的拓宽改造工程。两难之际,宁波市与镇海区会同文物、水利、村委会等部门,经过反复讨论磋商后决定,“就地维修,新旧结合”。具体做法就是,首先把古桥上所有的零构件进行编号,施工人员依次拆卸对原桥的基础进行加固,更换部分松木桩,并在做好防冲防震保护的措施后,按照编号在原址附近靠岸处复原古桥。南端建新桥到对岸黄杨村胡家。新旧桥交接点设计成与古桥风格基本一致的六角形石砌分水墩,并在分水墩上建造一座仿古的凉亭,使新老桥梁协调共存,达到最完美的结合。2009年9月,整个工程完工。这便是目前既新且旧的黄杨桥。新桥,只有10岁,而旧桥,已有700多岁。黄杨桥的这种保护模式得到市文物部门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这种思路既顾全了重大市政建设的大局,又兼顾了文物的保护与维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的北岸,有两座连在一起红色的高大桥亭,桥亭木质结构,南北六六对称的方柱,方柱下方有坐栏,供人歇脚休息。桥亭顶部为“人”字形结构。桥亭东面有一座崭新却又古色古香的门楼,门楼顶部两端有两条张嘴咬着屋脊卷尾的乌龙。门楼上书写着“都神殿”三个篆字。门楼东墙上有“乐助功德芳名”,记录着建造这座神殿的捐资者。原来的“都神殿”早已被拆毁,两年前根据村民的记忆在原址复原。正殿祭祀的是戚继光将军,偏殿祭祀的是戚将军手下的葛将军。此葛将军应该是戚继光的海上劲将、水师功臣葛浩,戚家军六虎将之一,是戚家军彻底歼灭倭寇、巩固战果的重要人物。但是葛浩原籍温岭松门,军事世家出身,其三世祖葛萱于明朝宣德年间调任松门卫,世袭指挥同知;其子葛奎,弘治十三年(1500)升统理浙江军务、分巡杭嘉宁绍台温等处都指挥,为官注重与民休养生息,保障一方安定,颇有声誉。
都神殿东边一间房子,是村民的活动室。大殿西侧坐西朝东的黄色屋子门楣上,则挂着“葛仙翁殿”牌子。“葛仙翁”当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
明嘉靖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而当时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役繁重、沿海地区战备松懈。倭寇乘机勾结不法商人,接连不断侵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到处攻城劫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明朝政府不得不派重兵征剿倭寇,当时的镇海成了明朝抗倭指挥中心。名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驻守镇海,在招宝山上建威远城,并屡与倭寇鏖战于甬江南北,威震海疆。卢镗将镇海称为“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直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患终于被荡平。戚继光曾作诗:“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描写的便是他率领戚家军荡平倭寇的心情。黄杨桥村建殿立庙,是对戚将军和葛将军它们最好的纪念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