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官道起总铺

第一节 县城官道起总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便在全国实施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改革,加强了国家的管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其中“车同轨”就直接促进了连接全国各地,直达京城皇宫的交通要道的规范建筑。这些连接全国各地的规范化要道,就是最初的驿道。驿道因主要承担各级官员来往、上下公文传递、军事物资输送这三大任务,故又称为“官道”,即相当于现在的“国道”。

处于浙东门户甬江入海口的镇海,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海防重地,军事要塞。按理说,在这样一个历经一千多年的军事国防重镇的镇海,应该很早就建有驿道,直达明州府城或杭州省城。然而,镇海虽五代置县,却到宋朝才有明确的驿道记载。不过,镇海的驿道一开始就建得十分规范,它是以城县的邮传总铺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覆盖全县,直接到达宁波府城,间接连通杭州省城。

宋朝镇海县城的邮传总铺,设置在现在那个叫作总浦桥的地方。这个地方,明朝时称为“县前总铺”。清光绪《镇海县志》称这个地方为“县西五十步”。作为全县驿铺管理的最高机关和邮件集散地的总铺及其下属管理机构,都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走过了由兴到衰的全过程。在宋朝,镇海设有驿铺五处,即济川馆,在县治南三十步,其旧名为利涉馆,是在宋绍兴八年(1138)重建后得名的;西门铺,在县城南;清水铺,在清水坊;河头铺,在育王河头;芦浦铺在穿山碶。

到了明朝,镇海的驿铺有了较大的发展,按照嘉靖《定海县志》记载,全县达到了二十二铺。这二十二铺,现在属于镇海区域内的有清水、永福、官团、曲塘、徐家等约有五六处。于此同时,还在县城西增置了定海驿。古代对驿道的管理机关有驿、铺、馆等管理等级之分,镇海的驿道管理机关从宋朝的总铺开始,到明朝升格增置了定海驿,镇海驿道的重要性得到不断显示和认可。

清朝是镇海驿铺由兴转衰时期。在清朝前期,镇海的邮铺还是继续向上发展的。在雍正年间(1723—1735),县前另置急递铺。古代邮驿有步驿、马驿和急递铺之分,步、马递仅传递一般性公文,军事公文和物资,或特别重要的其他公文,是由急递铺传送。急递规定每昼夜要达五百里以上,风雨无阻,铺骑疾驰,白天鸣铃,夜举火把。在镇海加设急递铺,既加强了对镇海的军事公文的重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海防前哨镇海在当时国防上的重要地位。在雍正八年(1730),四明驿署由宁波月湖徙镇海,又进一步加强了对镇海邮铺的管理。

清光绪年间(1875—1908)镇海驿铺开始走下坡路,光绪二十二年(1896),镇海在县城南门永安街创设镇海邮政局,称大清邮政,从此驿铺改称为邮站,当时全县共设二十六站。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镇海随同全国一起撤销驿铺,衙署公文概由邮局传递。

镇海历代邮驿为了确保正常运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在不同朝代的演变过程中,也配置了不同数量和性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体制。在宋朝,邮驿人员由兵卒充任。在元朝,每铺配铺丁五名,人员由民户及漏籍户内签抉。在清朝,四明驿署配驿丞一名,驿皂两名,水驿夫二十五名;各驿铺施行铺司兵制,镇海全县共有铺司兵六十八名。

在县前总铺的边上,恰巧有条来自武衙桥,经过仓河头的城内濠河,阻隔了总铺东西往来的驿道。于是在宋朝的时候,在那里建造了一座石桥。据宋宝庆《四明志》和后来的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此桥原名为善庆桥。后因善庆桥紧贴名气更大的总铺,人们习惯上称此桥为总铺桥,慢慢又演变成了总浦桥。习惯成自然,以后就这样称呼下来了,不但把善庆桥的原名给冷落甚至遗忘了,而且还把总浦桥变成了这一带的地名,现在在那一带设置有总浦桥社区

这座始建于宋朝的总浦桥,曾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进行过一次重修,重修后的新桥依然为石桥。在民国初,总浦桥改建成长5米、宽4米、单孔混凝土结构桥。到了1987年,因扩建南北方向的胜利路而将总浦桥改建为涵洞,这座近千年的总浦桥至此名存实亡,涵洞一直沿用到现在。

镇海驿道自宋朝开始建立,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了五条主干。这五条主干驿道都由县城邮传总铺出发,分别出五座城门向四周散发,总长度约为490里,宽度在1.5—2米之间。驿道的路面质量,在平原多为石板,在山区、半山区则为卵石或砂土。这些驿道自民国建造公路后,逐渐退为乡村古道和山道,但仍为民间行旅所用,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被改建为公路或机耕路,不少沿河干道也被逐段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