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头王前拔大船

第三节 堰头王前拔大船

堰头王地名尚存,但是河道和堰体早已湮没。骆驼街道境内,沿着镇骆路往骆驼街道集镇方向,很快就会进入骆驼街道联勤村辖区。老一辈人都知道,此处即新、老俞家畈和堰头王故地。此地原处于慈镇两县毗邻处,行政区划经常有变。上溯至明代中叶,时明州府鄞西集士港俞家有一家族迁徙至此地。同集士港的地理非常相似的是,这里河网密布,是鱼米之乡,很快家族便人丁兴旺,家业发达。至清代中叶,衍族建新俞家畈。两个自然村之间的古桃港上建造石桥,桥名沿用集士港祖籍地桥名:集贤桥。

在新、老俞家畈近处,大概在明朝后期,从三北邱王王家迁徙过来一个家族。这个后迁来的家族落脚在西大河的西岸。与新、老俞家畈相比,他们似乎更靠近现在被称为西大河的河塘。从现属江北的西卫桥一直向北到澥浦的西大河,不知什么原因,它并不是笔直地穿过骆驼古镇。它和骆驼桥下的中大河丁字相交而非十字交叉。西大河继续向北流淌的水口在骆驼桥再往东百步,现称为马家桥桥下。从马家桥向北,不远处便是堰头王家的村落。王家人新家离原籍二十多里地,紧邻西大河,土地肥沃,水陆便利。他们不仅寻得了一方宝地,还和迁自鄞西集士港的俞家友善为邻。王家村东的西大河就在村边向北通往海港澥浦渔镇,向南三里就是有“水陆都会”之称的骆驼桥集镇,物产富饶,生活富庶。村域内的西大河上有一座堰坝,人称姚郎堰,而不是王家堰。

在许多当地人的记忆里,原西大河北段习惯上称为北大河的为多。北大河上有7条桥,自骆驼桥东出马家桥,向北经堰头王到达广济桥,系沟通南北的主要灌溉河道。马家桥,相传明代有马姓人士捐资建造于街东端的西大河上,只是如今的马家桥,早已没有了古桥的任何特征,几经变迁,已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公路桥。

为拦洪蓄淡,畅通航道,造福乡里,中、西大河上曾经修筑过许多堰、坝、碶、闸等水利设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中大河上最著名的堰当数贵胜堰,那么西大河上最出名的就是堰头王姚郎堰了。堰头王村就是因有这座旧堰而得名,位置东临西大河。民国《镇海县志》载:姚郎堰,俗名堰头王堰,为鄞慈镇三邑上下河交通要冲之地。

史迹湮没,现存的史料里已经很难查阅到关于姚郎堰的建造年代和背景资料,究竟这位难以谋面的姚郎是探花郎还是员外郎或者担货郎、剃头郎,真的无从知晓了。古镇海天,广袤的沃土养育了千余年的氤氲民风,热心社会公益的人士比肩继踵。这样宽慰一下,就能减轻对这位姚郎的歉疚。

中、西大河经过不同朝代无数次官方及民间自发组织的不同规模的开掘修浚,几经变迁。民国八年(1919),乡邑方骏华、方骏萃、舜年、积钰、积琳、陈兰生、林修年、慈人、童梧邻等捐资复浚西大河,用银二万八千余元。

20世纪50年代末,浙东内河水系有重大调整。特别是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宁波北郊余姚江下游灌溉区再也不用阻咸蓄淡,甚至连旱涝也不用调节了,内河网络上的许多堰坝闸桥都改变了作用,甚至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骆驼堰头王村边的姚郎堰只能变成姚郎桥,改建成水泥交通桥,堰头王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隐到骆驼水利史的最深处。也许,人们会逐渐将它淡忘,也许,连西大河的水也不一定会永远记住它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