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公路鄞镇慈
民国二十二年(1933)四月,鄞镇慈公路建成通车,镇海县境内开始有公路,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镇海县在现在的镇海区境内又建成开通了四条公路,它们就是镇骆路、汶骆路、慈邱路及南泓路。
从《宁波通史•民国卷》记载来看,鄞镇慈公路是现在宁波市区域内的第一条公路,它从宁波江北岸封仁桥起,迄慈溪观海卫,途经压赛、团桥、骆驼、澥浦、龙山、淞浦等地。因为当时未设现在这样的宁波市,江北岸隶属鄞县,所以这条公路是连接鄞县、镇海、慈溪三县的交通要道,故名为鄞镇慈公路。在现在宁波江北岸的草马路那里,还保存着一段石板路面的鄞镇慈路,很有纪念意义。
鄞慈镇公路的建筑,是1929年由当时宁波旅沪同乡会倡议,并为此专门成立公债劝募委员会,推销公债50万元作为建路资金。1931年10月,由虞洽卿等倡建的通运汽车公司,经招商获得承建权和建成后的承租运营权。1933年4月,宁波至镇海骆驼段建成,同年8月20日全线通车,并正式运营。从此,宁波及镇海进入了公路汽车的交通运输新时代。此条公路全程长44.24千米,在镇海境内长约31.83千米,是为此公路的主体。公路为黄土路基,宽为6.5米;路面铺砌碎石,宽为5米。时属省道,现属329国道的一段。
鄞镇慈公路在澥浦那里还分出一条到镇海招商局的支线,全长16.67千米,途经十七房、牌门头、沙河头、憩桥村、前后施、俞范村、石塘下等地,路基以黄土建筑,宽为6.6米;路面用碎石砌铺,宽为5米。从这条支线途经的地方来看,极可能由古驿道官塘大路的路基改造而成。
说起镇海的民国公路就会提到虞洽卿。虞洽卿(1867—1945),小名阿德,镇海龙山山下村人,六岁丧父,十五岁到上海学生意,由此发迹,逐渐成为宁波帮的著名人物。他经济上是买办性质,政治上投靠蒋介石国民党,但平生谨遵母命,重乡情,热心公益事业。1906年与族人共创龙山学堂,而且是所完全小学。1914年办“三北”轮埠公司后,在龙山北麓建成一条伸入海面1千米长的石堤和码头,堤上铺轻便铁道,同时购置“镇北”“慈北”“姚北”三艘小火轮,行驶于宁波、镇海、定海等埠。1926年,增资购2099吨级“宁兴”轮,加入沪甬线。 至抗战前夕,该公司已拥有轮船三十艘,合计九万余吨,居当时民营轮船公司首位。1914年7月创办龙山电报房,架线路五十八里,直达宁波电报局;同年创办龙山电话处,架设自龙山码头至宁波和镇海县城的电话线,并在沙河头设总机房衔接,使三北与沪、甬、镇电报、电话畅通。又办火力发电厂。
1929年至1933年,虞洽卿投资60万元与人合建甬观(观海卫)、镇骆(骆驼)、镇大(大碶)三条公路。还于1922年运米赈济家乡水灾,1939年又与人合资疏浚凤浦湖。
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省的一些绅士们为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成立浙江通运汽车公司。公司为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想请名人虞洽卿投资入股并担任董事长,便满口答应了虞洽卿要首先建设三北公路的要求,这样就开始了镇海第二条公路镇骆公路的建筑。
镇骆公路是条县道,它始建于1934年,起自鄞镇慈路的骆驼站,经贵驷、后施、俞范、石塘下、张
碶到达镇海县城,这样就把虞洽卿老家龙山,通过鄞镇慈公路转镇骆公路,直接连通了镇海县城。全长13.25千米的镇骆公路,路基宽为6.5米,路面宽5米,为砂石砌铺,于1935年1月建成通车。其实,镇骆公路从贵驷到县城这一段,是由古驿道官塘大路、也是鄞镇慈支线的一段改造而成的。由此,古驿道官塘大路开始向现在的官塘路演变了。
镇骆公路是进镇海县城的第一条公路,于是连锁地建造了镇海县城的第一个汽车站。镇海县城的第一个汽车站,也是镇海县汽车总站,最初是建在沿江西路小道头那里,与三北轮船公司轮埠相衔接,称为小道头汽车站,为此从小道头汽车站到张
碶的这段镇骆公路称为车站路。这条车站路真是条名副其实的车站路,新中国成立后镇海汽车总站曾四迁地址,其中有两迁都是建在车站路上的。这条车站路至今仍在,只是从武宁广场前面红绿灯处弯到沿江西路的那一段已改名为苗圃路了。
镇骆公路建筑一开始,对因施工而被拆房毁田农民的赔偿费很低。农民们不服,先后到镇海、宁波告状,两地当局都以管不着设在杭州的浙江省通运汽车公司为借口,把此事拖而不办。农民们不得已,来到通运公司董事长虞洽卿在龙山的老家,找到虞母方氏诉说委屈和催讨应得赔偿。吃素念佛的方氏,心地善良,为人仗义,对农民深表同情。她支持农民派代表带上她的书信,到上海找儿子虞洽卿要求帮忙,并借给代表十元大洋作为车船路费之用。代表们出发后,她又吩咐家人打电话给儿子,要他为失田拆房的乡亲们帮忙作主。
在上海的虞洽卿很客气地接待了农民代表。在了解清楚事实情况后,他也决定为父老乡亲帮这个忙。他一方面叫秘书写好控告状子,送到杭州法院;另一方面又给南京的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写信,请他以“勿损地方利益”为原则,平息此事。在虞洽卿的双管齐下后,此事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浙江通运汽车公司以合理价格赔偿了被拆房毁田农民的损失,还安排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到筑路队做工,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后来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农民们都夸奖说:“阿德哥为阿拉慈溪人说话哩。”
与镇骆路同时建成通车的还有慈邱路和汶骆路这两条县道。慈邱路起自慈城南门,越东悬岭,经汶溪、十字路、河头,翻雁门岭至邱王接鄞镇慈路,全程19.2千米,在镇海境内长13.2千米,路基宽5米,路面宽3米。汶骆路起于汶溪接慈邱路,经长石、颜家桥至东盛,在骆驼接鄞镇慈路,长8.15千米,路基宽5米,路面宽3米。南泓路是1935年3月建成的县道,为南泓机场专用,至王家团接镇骆路,全长仅1.2千米,路基宽为5米,路面宽为3米,后因机场被废而废。
这些公路建成通车后,开始了镇海客货公路运输业,极大促进和提高了客货运输的速度和数量。通运汽车公司于1933年7月,提前向省建设厅租路运营鄞镇慈路,在沿途设置了庄市、压赛堰、洪家、团桥、骆驼、清水湖、觉渡、澥浦、金家岙、邱王、龙山、施公山、淞浦等汽车停靠营业站。1935年1月,该公司又承租运营了镇骆路。至此,通运汽车公司在这两条公路运输上,投放了大客车36辆、小客车7辆,日发车23班次,年客运量达69.88万人,周转量达每千米1677万人。汶骆路和慈邱路从建成通车之日起,便由利行汽车公司承租运营,该公司投放客车2辆,其中有一条路日发车6班次。
国运不佳,安有公路畅通。在抗日战争前夕,为预防和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政府当局制订了《宁波防守区沿海一带战时封锁阻塞破坏修复计划草案》,将鄞镇慈和镇骆这两条公路划入破坏之列。据此,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鄞镇慈公路和镇骆公路同时掘毁,后来汶骆路也被同年掘毁。公路掘毁后,原来运行的车辆也被征军用,镇海公路运输随即全部瘫痪。鄞镇慈路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逐段修复通车,其中1946年4月修通宁波至骆驼,次年4月修通骆驼至澥浦,1948年5月修通骆驼到淞浦,实现全线通车。镇骆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才修复通车。汶骆路则被废弃了近40年,到1977年1月才修复通车,当时从镇海到长石桥,只能乘车到骆驼桥,然后或坐航船或步行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