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坊古井杜良岙

第六节 古坊古井杜良岙

汶溪村向西南行进1.5千米,就到了马鞍山北麓的杜良岙。

杜良岙,位于山的北坡间,山岙口向北,村道从岙中穿村向南,出村便成山道。因杜姓始居,故以姓名岙。杜姓最早自明正统年间(1436—1449)始居于此,也有一些分支迁汶溪杜家等地。在杜良岙的杜姓家族中,曾出过一个名人杜焞,他举明成化乙酉科进士,职东京应天府知县,后又隐居于杜良岙。杜焞中进士后,他的旧居便成为进士第。这座进士第虽然现在尚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侵蚀,已是青砖破碎,蓝瓦掉落,墙体斑驳,门窗歪斜,呈摇摇欲坠之势。然而,透过这些破败的外观,还是能隐约看出它是一座墙体高大、门楼高挑、结构精致的江南民居大宅,也可以想象出它昔日的辉煌。

杜焞隐居老家杜良岙后,当朝御史颜鲸为他在岙口建立了一座名为“丹山起凤”的石牌坊。颜鲸(1515—1589),字应雷,别号冲宇,慈城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行人,擢御史。据《明史》记载,颜鲸是个秉公执法、为民办事的正直官员。当时奸人马汉倚仗定国公权势,放高利贷,欺压百姓,被怨家告到颜鲸那里。马汉持定国公的信来求情,颜鲸不据私情,仍然依法将他处死。嘉靖四十一年(1562),畿辅、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大丰收。颜鲸请求皇上让州县赃罚的银两不要运到京师,全部在当地易换成粮食,以防备救济饥年,并且发放内府新钱作为买进粮食的本钱。皇帝都批准了。之后,他还上奏对漕政有利的六件事,皇帝多有采纳,百姓多有称赞。这位耿直的当朝御史颜鲸,能为已卸官隐居的杜焞专门立坊,可见少有史料记载的杜焞,在人品、官德、政绩上并非一般。

这座建于16世纪后期的石牌坊,如今仅余四根方形力柱。四根力柱每根高6米,围1.6米;四柱的基础都是块石砌筑的大石墩,每只大石墩长2.4米,宽1.35米,高0.8米;四根力柱左右排开,组成大小三门,中门宽2.8米,左右两门各宽1米;这座在小山村罕见的三门牌坊,其规模确实不小,占地面积有8.9平方米。如今,虽然牌坊的横梁已经缺失,导致整体建筑结构不够完整;虽然力柱下端的石墩表面,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已经疏松风化。但是,远远地看上去,整座牌坊犹如入村第一大门的高大气派,依然存在。若站在牌坊之下,抬头仰望藤蔓缠绕的高大柱子,也会让人油然生出敬畏之感。

由颜鲸题写的“丹山起凤”,出自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杨维桢(1296—1370)所作的《丹山凤》一诗,该诗前两句是:“丹山五色凤,千岁或一鸣。”其大意是赞美辅佐现世的良才。也可见,颜鲸此处题碑的意思,便是称赞杜焞为旷世良才。据传过去在经过“丹山起凤”石牌坊时,文官要落轿,武官要下马。大小官员毕恭毕敬地经过此牌坊后,顺着邵家门、黄沙亭鹅卵石官道,一直向汶溪方向而去。

古村多古迹。在离古坊约20米的地方有口古井。这口古井是在2009年冬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据考证这口水井已有360多年历史,据说是我区现存年份最久远的古井。因此,这口已被命名为“杜良岙古井”的发现,在当时被称为宁波市 “百大新发现”之一。

这口古井颇有点奇特。深为三四米的古井,是顺着山势挖掘的,井底已触及坚硬的山体岩石,再也无法往下多凿一寸。水井内壁是由就地取材的鹅卵石层层叠砌而成,仅此一点就显得特别的古朴。造型为内圆口方的古井,其周边由条石铺地,面积有48平方米。更新鲜的是,井内还自井底起沿井壁筑有一条一级级堆砌而上的石台阶,石阶最上层高出井口地面约0.7米,可以让人沿阶而下,方便打水。据说井内原来也设有吊水踏板,现已被人撤走。

这口古井的选址更是恰到好处,科学得很。此井是由两股水源汇流而成,一股是达蓬山上流淌下来的溪水,另一股则是井底渗出的泉水。所以,井水常年清澈如镜,温润甘甜。若遇上干旱时节,溪床露出了鹅卵石,而井水始终齐平井沿;雨水季节,井水也不漫溢。井水无论用取多少,总能及时补上,几百年来一直是全村主要的饮用水源。村民不无自豪地称赞,此井为大山的恩赐。

相传,镇海最著名的骆驼制酒商家盛滋记的老板,对此井水赞不绝口,在征得村里同意后,专门派盛滋记船只沿着中大河溯流到此,满载井水回去酿制糯米酒,使酒味醇美芳香。但老板对酿酒用水的来源一直守口如瓶,外界鲜有人知,只有杜良岙本地流传着这一说法:古村、古道、古坊、古井,还有古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