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村扼要道
镇海西北部,即现在九龙镇所辖区域,为四明山东部余脉,属低山丘陵地形,其面积大约为65平方千米,其平均高程在100—400米之间,最高山峰是位于九龙湖镇西7.1千米处与江北区交界的尖山,海拔约为385.7米。著名的九龙山海拔364.2米,只能屈居老二。
这块低山丘陵地带中,有一个四周环山,中间低畦的盆地。这个盆地内,世居山民,遂成山村,因有东西和南北两条山道十字相交于此,故称此村为十字路村。十字路村虽处群山环抱的低畦盆地底,却是山道密布,四通八达,自古即为镇海西部山区的交通枢纽村。
从十字路村出发,往东翻过蓑衣岭到达河头市。在河头市折北,翻越雁门岭,可以到达邱王;在河头市继续东行,沿山脚路可到达澥浦,或可翻越太平岭到达邱王,或往东北可到达大岭岗墩。从十字路往北,到达狮子山,继续北行,可到达名刹香山教寺,再翻越蒲沙岭和凤浦岭,进入慈溪;如果在狮子山西折,穿过横溪,翻过桃花岭,通旧称镇北、慈北、姚北的“三北”地区。从十字路往南,行经长石桥、庄桥,可以通达宁波府城。从十字路往西,翻山越岭依次经过郎家坪、小洞岙、三圣殿,若继续西行,经毛力可到达旧时慈溪县城慈城镇;若折向西北,可到秦家岙;若折向西南,经汶溪、杜良岙后,再越过荪湖岭,也可以到达庄桥。总是弯弯山道,道道通往十字路。
地处群山丛中,却是交通发达的十字路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即成为我党的可靠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春,后来分别担任过中共慈镇县领导的戚铭渠和蒋子瑛,决定将十字路村建为慈镇地区抗日根据地;同年底,慈镇县工委的民运工作组安置在十字路村中的抗日积极分子家中,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带动了周边村庄群众的抗日热情。十字路村的党组织也积极发动群众,为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做掩护、供食宿、送情报、站岗放哨,被称为“红色堡垒村”。1944年6月26日,十字路村群众配合新四军浙东纵队,在离十字路村不远的马家桥伏击了伪军,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这场马家桥战斗,受到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和政治部的传令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4月上旬,中共慈镇县特派员赵士炘,在十字路村的一个用竹木搭成的草舍里,重新建立了中共慈镇县工作委员会。当时为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蒋子瑛烈士,便称此草舍为“子瑛公馆”。1948年将近农历年关,十字路和横溪村贫苦群众七十余人,在慈镇县大队和东区武工队的护送下,乘夜赴沙河头外新屋国民党粮库,开仓放粮万余斤济贫,帮助贫苦百姓渡过了难关。1949年5月,在宁波、镇海即将解放之际,慈镇县工委在十字路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慈镇县支前办事处,沈宏康和虞剑虹分任正副主任,发动各乡组织群众,准备和捐献各类物资支援和慰劳解放大军。

十字路水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十字路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付出的代价和作出的贡献。1952年3月,在十字路村的北侧建造了镇海烈士公墓,并在7米高的纪念碑上题写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让在这块土地上牺牲的21名烈士安息。1989年9月,镇海区政府在九龙湖旅游风景区内建造一座石质思源亭,亭中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慈镇县工委遗址”石碑一方,亭旁又于2002年增建蒋子瑛、陈爱中等烈士纪念碑。现在那里已成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镇海区文物保护点。
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不朽功绩的十字路村,在和平建设时期也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政府利用十字路村四面环山的有利地形,兴建十字路水库,按设计十字路村即成库底。对此,十字路村的249户、658名移民,顾全大局,拆迁房屋740间,西迁400米,重建新村仍名十字路村。水库建成后,灌溉农田18.6万亩,使整个镇海区的抗旱能力又增长了18天。
十字路水库山清水秀风景独好,又有不少革命遗迹和人文景观,在21世纪初为开发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易名为九龙湖。2006年1月7日以宁波新十景之一的形象开游,2008年4月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是镇海新兴旅游事业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