澥浦老街永年桥

第十节 澥浦老街永年桥

永年大桥,位于现澥浦镇大街中段(即老街),南北向跨于古澥浦河上。此桥始建于唐大和二年(828),始名“澥浦桥”,为镇海县有记载的最早桥梁之一。清康熙元年(1662)改名为“永年大桥”,俗称“大桥头”。桥宽约4米,桥东侧尚筑佛龛式土地堂。在20世纪70年代前,街上两侧虽建房开店,但五六条石梁桥板仍清晰可见。至1983年澥浦大街建混凝土路面后,桥梁被掩盖。

澥浦月洞门

澥浦,在唐宋时代即是著名的航海港和渔港,是宁波早期对外交往的港口,在唐代就开始对海外通航经商,是宁波的起碇港之一。宋宝庆《四明志》称之为“澥浦镇”“澥浦港”。明代《宁波府简要志》载:“澥浦,即古渤澥。西有昆仑山,东有渤澥岛,外大海,旧有镇。”似把它当作大明疆域的最东端。

澥浦是甬北重镇,是明州府最早的建镇之地,旧时即有古城。据史料记载,宋嘉祐八年(1063),将北宋时原建在镇海县东南100步的旧水陆管界巡检寨移置澥浦,改为水陆管界检巡厅,配军士120名。当时的澥浦古城“高一丈八尺,广二丈,周围二百二十七丈四尺。初设二门,后塞其北,惟南面一门。旧建年月不可考,全城多圮”。古城原址坐落在凤凰山南坡,沿山坡筑城,北门在山顶上,可以瞭望到东面的大海和北面的行人动静。明时,为防御倭寇,在浙江沿海设立卫所。洪武二十年(1387)由信国公汤和主持,利用宋时南城门,在原基础上进行缩小。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载:“水陆管界检巡城在澥浦,周围一百四十丈,洪武二十年建,南开一门,上建谯楼。”南城门为条石砌成,四周城墙则是用泥石砌筑,东西北三面城墙一直沿山坡砌筑到凤凰山顶。

澥浦古渔港在月洞门外,古称行门口。旧时,在凤凰山和息云山之间有个隘口,是古泄洪道,建有澥浦闸,即现在的月洞门,建于元明之间。闸西面的香山江水(起源于横溪香山),蜿蜒十余里,经过叫天港、乱涨蓬港,过永年大桥至澥浦闸,流入东海。澥浦渔港港口呈喇叭形,外大里小,南面是岚山海边的“风尖兜”,北面凤凰山向东延伸到海边的地方叫“太横头”,中间有个很大的凹口,约2平方千米,可以容纳千艘渔船停泊。渔船停泊的锚地是高潮位滩涂,外有金塘岛和在海中的澥浦山(即今俗称的泥螺山)、巴子山、棋盘山、走马堂四岛礁作屏风,是天然的避风良港。

澥浦在旧时是渔舟聚集之地,设有巡检和税务机构,其渔盐之税,成为宋明清朝廷重要的财政来源。渔业兴盛,使得澥浦古镇商业也极为发达,早在元朝时,澥浦就形成了繁华的街市,天天开市,商贾云集,市井繁荣。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构成了古镇,巷之周边是富商巨贾的连片宅院。

澥浦的主要街道是北街和老街,成十字交叉,相传“老街留有永年桥,北街建在河两旁”。老街是南北走向,南起南巷口,北止城门口,全长数百米,路宽四米左右,均用青赭色的大块板石铺成。

北街是渔市,又称行门口。过月洞门往东走就到海边,这里自古就有“十鱼行、百鱼店”之称,百米长街都是鱼鲜海货,行人商贩摩肩接踵,把一条街挤得水泄不通。

如今,澥浦古镇的遗存越来越少,当年的繁华早已消失,老街上的永年桥也已面目全非,只给熟知她的人们留下了不绝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