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河上数古桥

第四节 中大河上数古桥

中大河、西大河和前大河一样,是镇海的主要河流。中大河还被称为镇海的“母亲河”。同样,中大河和西大河上有许多古桥,有的已经被废,有的虽历百年风雨,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

中大河,一支起源于汶溪港,一支起源于慈江。两支汇合于黄杨桥,往东流直至镇海西门平水桥,全长23千米。中大河在明嘉靖和清康熙、嘉庆、光绪年间曾多次疏浚。民国十二年(1923)由县知事盛鸿焘倡导再次疏浚,耗资四万元,疏挖自白龙洋至骆驼桥段计长13千米。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大规模疏浚、改造。

中大河上的桥,从最东端起始,旧时有28座桥。最东端是胡家桥头,往西其支流东河港上有慈东第一桥,接着是田施桥(铁桥)、钟毓桥(后改名三五桥、新马家桥),过来就是骆驼桥、长春桥(现人民桥)、贵胜堰桥(原来是贵胜堰,后改为贵胜堰桥)、现329国道桥(原为公路桥,建成于1933年)、饼店桥、中间桥、景福斋桥、永安桥、大兴桥、鼎新桥、杨家垫桥、会龙桥、颜家桥等,都是横跨于中大河的桥梁。中大河沿线有许多支流,支流上同样有许多桥梁,也许其名皆不如“慈东第一桥”,有些就不列于此了。

庶来桥 位于庶来村口,南北向架在中大河(汶溪港)上,始建于南宋,为里人黄麟所建,明、清时重修。庶来,语出《诗经》“庶民子来”。原系三孔石桥。197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板梁桥。1988年重修加固桥面,全长18米,宽4米。2006年因姚江东排工程拓宽北大河河道后重建。桥长60米,宽9米。

中心桥 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汶溪村上街颜家(旧属慈溪县汶溪乡辖)。南北向跨汶溪。因位于街之中心,故名。中心桥是汶溪六桥之一,全桥较坚固、古朴,两侧桥栏壮实,是汶溪南北交通要道,也为村中连通汶溪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中心桥始建年代不详,旧志、文献未载。现桥重修于民国时期。

中心桥系二墩三孔石砌梁式平桥,全桥建造用料考究,石质细腻,做工精湛。中心桥全长11.55米(正桥长9米),宽2.3米,高1.8米,中孔跨径3米。桥墩用条石横竖交替垒砌,上游迎水面成梯形分水形,墩顶叠置2块长条石承接桥面。桥面用长条石并排纵向铺设,桥面两侧各有3块石栏板,4根望柱。望柱柱头为方盘形,柱身雕饰花纹精美别致,带有明显西洋风格。中间桥栏东西外侧刻阴文隶书“中心桥”三个大字,笔力厚重稳健,落款为“一九二六年十二月”,系重建时所刻。中心桥早先为无栏石桥,再修时增设桥栏。

桥西南临河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建筑,当为旧时大户人家,其河边埠头建造极有特色。

古通济桥 又名“大漳桥”,位于汶溪上街童家(旧属慈溪县汶溪乡辖),处中大河上游, 南北向跨汶溪。为村中居民过往重要通道。古通济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重修于清代。清光绪《慈溪县志》载:“通济桥,县东北一十五里,文溪市,俗称‘市河桥’。”

大漳桥 

古通济桥系二墩三孔石砌梁式平桥,全长11.55米,宽1.8米,高1.7米,中孔跨径2.9米。桥台用块石砌筑,桥墩用整块条石垒砌,上游迎水面成分水尖形,墩顶叠置2块长方形大条石作枕梁石承接桥面。桥面用条石并排纵向铺设,桥面两侧各设3块石栏板,4根望柱。古通济桥桥栏比其他同类古石桥桥栏要高大,中间桥栏外侧刻有不同桥名,西边刻阴文楷书“古通济桥”四字,落款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仲春桃月(农历三月)”;东面刻阴文楷书“大漳桥”三字,落款为“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月重修”。这在古桥梁中比较少见。

永清桥 位于长石桥集镇西街。南北向架设于中大河上,始建于乾隆年间,为里人洪世英所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曾大修,为三孔条石桥,又名新桥。1987年为适应航运所需,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拱桥,长13米,宽2米。

黄杨桥 又称“何阳桥”“河娘桥”,位于长石行政村黄杨自然村。南北向跨中大河。为昔日镇北、慈东北往保国寺、洪塘、慈溪老县城的通道要津。北距长石至汶溪公路约500米,东距长石至保国寺公路约100米。

黄杨桥

黄杨桥始建年代不详,据传宋元时就有此桥。桥西约1.5千米的灵山上有始建于唐会昌年间(841—846)的保国教寺,寺中大殿内佛坛须弥座后有北宋石匠许明礼崇宁元年(1102)刻的《造石佛座记》。此寺历代多有修葺,当年修建寺院时许多材料就是通过此桥转运上山的。现桥重建于清道光年间,1967年又进行过整修。

明天启《慈溪县志》载:“何阳桥,县东北二十里。有亭。”

清雍正《慈溪县志》载:“何阳桥,东北二十五里。”

清光绪《慈溪县志》载:“何阳桥,县东二十里。有亭。相传元时东发族人黄杨所建,人呼为‘黄杨桥’,后讹为‘何阳桥’,又讹为‘河娘桥’。国朝嘉庆间重修。”东发,即宋末元初大学者黄震字。旧志载,先生晚年自官归,居定海(今镇海)灵绪乡之泽山(今慈溪田央乡),榜其门曰“泽山行馆”,其室曰“归来之庐”。先生殁后,其子孙乡居泽山。

黄杨桥系二墩三孔石砌梁式平桥,全长22.3米(正桥长14.4米),宽3米,高1.9米,中孔跨径4.95米,北孔跨径3.3米,南孔跨径2.65米。桥墩用整块条石垒砌而成,上下游均制成半圆形,桥墩顶部横置整块巨石作枕梁石以承接桥面,巨石东西两头都雕饰赑屃驮梁镇水。赑屃头部造型扁平,怒目龇牙,须发飞扬,威猛生动。南北桥台前部顶端横置整块长方条石承接梁石,条石制成条案状,东西两头雕向上翻卷卷云纹饰(此雕饰另见于鄞州五乡皎碶桥)。桥面用长方形巨石和长条石并排纵向铺设,每孔2—4块不等。桥面两侧各设有3块条石桥栏,4根望柱。中间桥栏外侧刻双钩行楷“黄杨桥”三个大字,字体端庄灵动。东侧款识为阴文楷书“道光十四年(1834)”“南吕月(农历八月)重建”;西侧落款“□□一年”“□□重建”,该桥栏可能为后期置换,残栏尚嵌置在桥北地面,上有“杨桥”(缺“黄”字)“南吕月重建”字样。综观之,此桥建造比较精致,桥墩压顶石两端镶刻的“镇河龙首”即赑屃,张牙昂首,威武震撼;桥脚顶部雕凿的卷云纹,优美精致;桥墩如“年糕形”,似为减少水的阻力。全桥多用大型石料构成,极为坚固,虽历百年风霜而巍然挺立。

黄杨桥所在黄杨村以桥而名,桥北朱家,桥南胡家。桥北堍往东约15米处临河小街上,保存着一座建于清代的三开间石柱木梁架小青瓦凉亭,应是昔日为过往行人遮阴避雨歇息而建,亭后原有黄杨庵、金河庵和都神殿,今均毁。

2000年12月,黄杨桥被公布为区文物保护点。2007年,因姚江东排工程需河道拓宽至60米,为原址保护古桥,在黄杨桥南堍另拓河道宽40米,续接6孔钢筋混凝土平桥,今古桥、新桥首尾相接共跨中大河。此举妥善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堪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值得称道。

迎胜桥 本名“迎圣桥”,位于汶溪集镇东迎胜村,南北向架在中大河(汶溪港)上。始建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为纪念宋仁宗赵祯颁赐定林寺匾额,众僧迎接圣旨的地方而建桥。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宋天圣四年,赐定林寺额,迎圣旨于此,故以为名。”明万历年间重修为三孔条石结构,长12米,宽2米。1954年重修加宽桥面,两旁置有坐栏。1990年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8米,宽3.2米。新中国成立后为欢庆胜利改为“迎胜桥”。如今桥墩已旧,桥板已换成钢筋混凝土。

古吉庆颜家桥 亦名“颜家桥”,位于骆驼街道敬德村颜家桥自然村(旧属慈溪辖)。南北向跨中大河。为昔日骆驼经西盛、长石至汶溪、毛力、慈城通道上的重要桥梁。东距九龙大道约100米,北距汶溪至骆驼公路约150米,距宁波绕城高速约300米。

古吉庆颜家桥据传始建于明(待考),清代同治五年(1866)重修。近代(一说“文革”时期,一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改建。

清光绪《慈溪县志》载:“古吉庆颜家桥,县东二十五里,后江长石桥东二里。国朝同治五年修。”

古吉庆颜家桥原系二墩三孔石砌梁式平桥,条石结构,长13米,宽2.2米。现为单孔钢梁平桥,全长17.8米,宽2.2米,高2.7米,跨径11.5米。南北桥台仍为原有,条石砌筑,顶部新增高约0.5米。为便于通航,原桥墩已拆除,南北桥台间用轨道钢架设,水泥铺设桥面,两侧设三角钢栏杆。桥北正前2米处有一座石柱木梁小青瓦桥亭,形制古朴,供过往行人歇憩。桥亭石柱上镌有三副对联,因风雨侵蚀,字迹大多已漫漶不清,尚能辨认的一副为:津梁万古小桥流水□□,风雨一亭过客停骖□□。最后两字因路面垫高被水泥涂盖。

会龙桥 又名“回龙桥”。位于骆驼街道胜光村,南北向架设在中大河上。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1984年重修,钢架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2米,宽2.5米。

杨家垫桥 位于骆驼街道胜光村,南北向架设在中大河上。条石结构,二孔,长10米,宽2.2米。

长春桥 位于骆驼中街,南北向架设在中大河上。1955年改名人民桥。始建于清代中叶,光绪十年(1884)重修,单孔石结构板梁桥,长16米,孔径净宽5米,宽2.3米。1990年拓宽中大河时,拆旧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平桥,总长17.3米,宽5米。

贵胜堰桥 位于骆驼中街,南北向架设在中大河上。始建于清代,原为控制中大河上游水位的过船堰闸,传为贵驷桥刘氏所建。1972年拆除过船堰闸坝,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板梁桥,总长25米,宽7.2米。

三五桥 原名“钟毓桥”,位于骆驼大街东端,建于清代,单孔石结构桥。新中国成立后在桥南堍开设骆驼米厂和粮库,为运输所需,于1960年拆除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梁桥,全长18米,梁长11米,宽2.7米。20世纪90年代中期,按照镇海新城规划,将三五路拓宽延长,成为骆驼集镇中部由北向南主要通道,把三五桥拆旧建新,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宽18米。

骆驼桥 中大河上声名最响的当数骆驼桥。此桥位于骆驼老街中大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条石砌筑,为单孔石板桥,孔直径5米,面宽3米。清雍正《慈溪县志》有记载,骆驼桥“东连镇海,西接慈溪,南达甬江,北通三北,为往来之孔道,行旅之要津”。旧时骆驼桥有街市,街市沿河,隔天有市。20世纪80年代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大桥,幸存桥额护栏“骆驼桥”三字,桥旁立《重修骆驼桥暨咸宁桥记》碑一块,记载宁波帮商人修桥、疏浚大河的事迹,该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骆驼桥桥栏额上除“骆驼桥”三个大字吸引目光外,其上款和下款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现桥身上有 “镇海区政府修建”几个字,其他字已风化,实在难以辨认。据记载,之前的桥栏额上的字实为清光绪年间刘未林所题。上款应为“民国十六年冬月”,下款为“里人同修、南城刘未林书”,下钤“刘未林”朱印一方。

骆驼桥旁的翁璞卿老宅

能为宁波题写桥栏额的,定有来头。刘未林(1866—1933),名凤起,江西南丰人,是当时的书画名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被清廷派往日本考研法政,回国后任江西教育总会会长、师范学堂监督等职。民国十一年(1922),他退出政治舞台,尔后寓居上海,鬻字画营生。

刘未林的字画,在当时就价格不菲,以字为例,《鬻书直例》云:“楹联四尺以下四元,至七八尺八元;堂幅四尺以下八元,至七八尺十六元;屏幅四尺以下四元,至七八尺十二元;册页每张三元,加尺加倍;榜书每字五元,不满一尺三元,二尺加倍。”为其定价题跋的是书法大家曾熙云:“刘未林太史,夙负才名,诗文而外又善书画,其书学瘗鹤铭、石门龙颜诸碑,驰骋转使,迭荡顿挫,深得古人神髓,故各体无不佳妙。画则专事山水,酷肖南田老人(明末清初恽南田)。此次来沪,因劝其鬻书画以自给,并代定直例,世有讲求此道者,幸勿交臂失之。”曾熙乃张大千的恩师,其书法遗迹尚有存世者,现存的北仑区邬隘乌石岙古育王寺的涌见岩题字,即出自其手笔。

在刻于骆驼桥桥碑上的收支项中,有一项题写桥栏额的支出,银洋六十元,与刘未林的润格相符,榜书按字计,每字五元,二尺加倍,也就是十元一字。骆驼桥与咸宁桥一同修建,虽然没有看见过咸宁桥的桥额,应该也是刘未林同时所题,所以一共六字,支洋六十元。宁波现存所有桥碑中,见过有碑石、漆碑、刻碑等支出,而有题额润笔支出的,骆驼桥却是唯一一座。这些记录倒是很有些趣味性。

慈东第一桥 曾称“河化池桥”,在骆驼东邑村。此地历史上曾属慈溪县,为慈溪东部第一桥,故名。建于清代,条石结构,一孔,长6米,宽3米。在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

永安桥 在骆驼洪家,建于清初,1980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2米,宽2米。

贵通桥 位于贵驷大街前中大河与东街河上,系民国时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式单孔桥。1983年因旧镇改造,填街河筑道路,桥遂废。

百岁桥 在贵驷集镇中大河北口,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长13米,宽5.8米,由旅港商人胡友卿捐资建造,适值胡氏伉俪合年百岁,故名。该桥于1992年中大河治理时,被拆除。

教养桥 位于贵驷集镇南侧江北油厂前中大河上,桥长12米,宽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1934年由旅沪商人刘炳昌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兴建,故名。1991年整治中大河时,移位改建,桥长44米,主桥长18.5米,三孔,主跨孔径宽10米,桥面宽6.1米。

惠安桥 位于贵驷集镇西街,南北向架在中大河上。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原系三孔,因又名三眼桥。197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梁单孔便桥,桥长17米,主桥长10米,宽2.2米。

树桥 位于贵驷集镇西街中大河上,原系木结构板梁桥,故名。197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梁单孔便桥,桥长15.2米,主桥长11米,桥面宽1.6米。

憩桥 位于贵驷北民联村憩桥自然村中大河支流上,南北向跨憩桥河,连通古道官塘路(原北大路)。为昔日镇海县城北往澥浦镇、雁门岭、邱王村、龙山所、范市镇及慈溪淞浦、掌起镇、观海卫等地通道上的重要桥梁。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率兵路过该地休息,为纪念他的抗倭事迹,当地人建此桥以纪念之。

憩桥村为古集市,村因桥而名。憩桥据说始建于宋(未见史料,待考),为古灵绪塘上南北重要通道,历代多次修葺,现桥为民国时重建。

清乾隆《镇海县志》载:“憩桥,西管六都。”

清光绪《镇海县志》、民国《镇海县志》从清乾隆《镇海县志》。

憩桥系单孔石砌梁式平桥,长12.5米,宽2.9米,高2米,跨径3米。桥台用打制规整的大块石砌筑,桥台前端两侧立置粗大的门柱石,其顶端横覆宽厚的石板承接梁面。桥面平直,用4块长4.2米的条石并排纵向铺设,桥面两侧各设有1块石桥栏、2根望柱。桥栏外侧刻阴文楷书“憩桥”两个大字,字体圆润,笔力厚重,落款为“民国二年(1913)”“□□□重建”“民国十二年(1923)”“里人重修”。根据桥东联落款,其“□□□”缺失似为“贝振熙”三字。桥南北两端无台阶,用长条石板横铺逐渐下斜连接官塘路。桥门柱石上镌有桥联。西联刻阴文隶书:水跨东西贯镇慈,路亘南北从龙虎。上联中“镇”指镇海,“慈”为慈溪。下联中“龙”,指伏龙山(旧属镇海县辖,今属慈溪市)。《读史方舆纪要》载:“伏龙山,县西北八十里。首尾跨东、西两海门,状如卧龙,南去龙山所十里,屹临水漈,为番舶必由之道,盖龙、观两卫之咽喉也。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于此。一名‘箬山’。”下联中“虎”为旧时镇海招宝山外甬江口小岛虎蹲山。《读史方舆纪要》载:“虎蹲山,今在县东五里海中,状如虎蹲。”此山当进出甬江航道要冲,四面绝壁,仅西南有狭窄陡峭石级可攀,极险要。山顶建有引导进出港船舶的灯塔,山脚岸边有石形若虎尾,设有灯桩。19世纪鸦片战争、中法战争镇海之战均战于此。20世纪70年代,建镇海港时炸平。桥联镌阴文楷书:“少憩不妨居近市,长桥于此映垂虹。”此联文中暗藏桥名。联后落款为“民国二年(1913)黄钟月(农历十一月)吉旦贝振熙重建”。

憩安救火会

徐家堰老街永兴桥

憩桥南堍西侧有亭,名“憩亭”,相传亦建于宋。北堍西侧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憩安救火会”,系民国早期村义务消防组织所在地。其西有“将军第”,大门上所悬匾额为清咸丰六年(1856)东阁大学士左宗棠题写,庭院内存有左宗棠题写的建威将军贝修敏墓碑。憩桥村名人辈出,是明成化南京大理寺卿夏时正、清光绪定海总兵贝锦泉、中科院院士贝时璋等人祖居地或故里。

2000年12月,憩桥及憩安救火会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永兴桥 又名“大桥头”,位于庄市万市徐村徐家堰自然村。东南—西北向跨中大河支流徐家堰河。为村中居民过往主要通道。东距宁波绕城高速约50米,北距320省道约200米。永兴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中后期曾重建,近代又加修缮。

民国《镇海县志》载:“永兴桥,中大河北岸傅家港至徐家堰、郭家堰。”

永兴桥系单孔石砌梁式平桥,桥面平直,东南、西北桥头两端向下倾斜。桥全长87.5米,宽2.3米,高1.2米,跨径5.7米。桥台用块石砌筑,桥台前部顶端横置长方形石板承接桥面。桥面用三根宽厚的条石纵向并排铺设,不知是否重修时加宽过桥面,条石间有0.2米的宽度用水泥填补。桥两侧各有3块桥栏,4根望柱,今唯梁面两侧各1块桥栏和2根望柱为石质,坡道两侧桥栏和望柱已改为水泥。桥面中间石桥栏外侧雕有匾额,内镌双钩行楷“永兴桥”桥名,款识已漫漶,但隐约可见“道光丙午岁”“公捐重建”字样。桥头坡道原设有多级石阶,后因桥头所连接的道路垫高,石阶亦改为水泥坡道。

永兴桥与其他单孔石平桥在构造上没有太大区别,比较有特色的是桥联。其一,它的桥联不像一般单孔石平桥刻在门柱石上,它没有门柱石,桥联刻在桥面望柱石外侧,这与余姚牟山镇马家堰村的双邑桥相似;其二,镌刻桥联用的是草书体,这在宁波的古桥中是少见的,因草体字难识,不易为大众接受。东北联刻阴文草书:“永隔桥前桥后,兴通河北河南。”联首二字藏永兴桥桥名。西南联亦为阴文草书:“兴足何须问古堰,涉陆全仗此名桥。”联中“古堰”,为当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水利设施,后因河流改道,堰废。村始居徐姓,清初由余姚陆埠迁堰旁定居,故村原名徐家堰头,“涉陆”之意又或源于此。

永兴桥东南通长弄,西北接河街永兴中路,桥头沿河建有一座4开间的桥亭,亭内为乡村集市。旧时徐家堰市非常繁盛,是一处古老的集镇,原有店铺、作坊达数十家。每逢农历初一、三、五、七、九日开市,今虽难与往昔相比,但水乡农贸集市的特色风貌仍然能给过往行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大统桥 位于庄市万市徐村徐家堰中大河支流上。

丁卯桥 在庄市大市堰村,东西向架在中大河上,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丁卯年),故名。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梁桥,三孔,长13米,宽3米。

慈济桥 位于庄市万市徐村大市堰自然村,东西向架设在中大河上,为混凝土条石结构。桥原为单孔,中大河拓宽时改砌为三孔。桥长25米,宽3.6米,高4米,桥栏刻“慈济桥”三字,民国三十七年(1948)10月建,如今完好。此桥为镇海著名的桥梁之一。

伏虎桥 位于庄市大市堰中大河与傅家河交汇处。

万嘉桥 在庄市万嘉集镇中大河上,建于明代,称“范家桥”,又称“罗家桥”。清乾隆年间改名“云憩桥”,光绪四年(1878)重修改现名。1965年又重修,改建为钢架砼板桥,1979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长10米,宽4米,扩大孔径,以利排水。1991年在治理中大河时,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岔路平桥,面分三岔,各宽4米,中间置主桥墩,各分叉二孔,共六孔,孔径总宽51.8米。

永清桥 位于骆驼尚志村刘杜自然村中大河支流的永清河上,占地面积近40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于民国十九年(1930),为单孔石板桥,桥栏额刻“永清桥”三字,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青龙桥 位于庄市汤家村中大河支流上,南北走向,建筑占地面积84平方米,桥长15.4米,宽1.65米,高3.2米,为三孔三板石筑板桥,桥板上刻“青龙桥”三字。传说明朝初年一场大雷雨,黑云中出现一条白龙,吐水三天,造成该处水灾,因为白龙怕青龙,所以当地民众在那里建青龙桥一座以镇之,说也奇怪,从此数百年来无水灾发生。该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建。

中兴桥 位于庄市钟包村叶家自然村中大河支流官仓港上,为单孔石平桥建筑,东西走向,建筑占地面积90多平方米,桥全长18.5米,高近3米,建于清末。桥旁为“五金大王”叶澄衷故居。他在村内做了很多慈善事,如创办孤老院、中兴学堂、叶氏义庄、救火会等。据说,后来的镇海中兴中学即由此得名。

迎师桥 曾名“任施桥”。在蛟川迎师桥村,南北向架在中大河上。

新添庙桥 位于蛟川桥头王,南北向架设在中大河上,因桥南侧有新添庙而名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1965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梁桥,单孔,长13米,宽2米。

青龙桥 位于蛟川迎周村中大河支流上。始建于清代早期,全桥基本完整,20世纪90年代因建道路,桥面与桥墩局部进行了改造。

静德桥 又名“3号桥”。位于蛟川石塘下王家。原为镇骆公路中大河桥,建于1935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由三乡公益堂重建,为钢砼四梁式三孔拱桥,中孔9.9米,边孔各3.7米,桥长24.2米,高5米,桥面行车道宽4.8米,设双面桥栏,四端有灯柱,桥下设纤路。1978年10月在原桥西首新建单孔钻孔灌注桩承台,跨径20米组合式槽型梁,长29米。1980年在西侧平行又重建新桥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全长25米,宽25米,2008年又拓宽重建。老桥遂废弃。

七眼桥 位于蛟川陈家村五丰自然村高架桥下,据初步考证,该桥建于乾隆年间。因有七孔而得名,是中大河支流上的排水桥梁,该桥规模虽不大,但小巧玲珑,较为别致,为镇海区孔数较多的桥梁。

双桥 位于蛟川石塘下村包家,南北向架设在中大河上。始建于宋,清咸丰年间重修。民国年间因道路建设需要,改建为混凝土桥,二孔,长32米,宽4米。进入20世纪80年代,因城市建设的发展,桥两侧道路被堵,原桥已失去功能,另外由于河道加宽,右侧一孔被拆,目前呈“断桥”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