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船当知拉纤苦

第三节 撑船当知拉纤苦

旧时镇海俗谚:天下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在镇海河流上航运的船只,到1963年才有机动船,或由机轮拖带。在此之前的几千年历史中,因河窄船小不宜撑帆借风力,行驶的都是由人力推进的古老船只。

人力推进船只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摇橹、划桨、拉纤。橹是装在船尾,一般是一只船配一支橹,大一点的船也有装两支橹;一般是一支橹由一人摇,但也有两人协力来摇一支橹的。小船适宜用桨,桨装在船侧,一艘船一般是装左右两把桨,个别的也有装一把桨的,双桨单桨都由一人来划,并有手划和脚划两种。由脚划的船被称为“脚划船”。在镇海不管是摇橹的还是划桨的,统称为撑船。

仅靠摇橹划桨来推进船只,船的速度是快不起来的,于是再加上对船的纤行,也称为拉纤,就略可提高船速了。

拉纤是过去的事,现在早无影踪了。对于没有看见过拉纤的人来说,只要看一下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就行了。只不过镇海内河及船只,没有伏尔加河及船只那么大,拉纤的人没有画中的那么多。镇海内河一艘船的拉纤人只有一人、两人,三人纤行一艘船已经是很少见了。

过去,称拉纤的人为纤夫。纤夫也是一种职业,他受雇于做内河航运生意的船主。纤夫的雇佣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长期受雇于船主,专门承担该船主属下船只的拉纤作业,如每天定时定班的航船,就有长期雇佣的纤夫,确保航船准时启航,快速航行,及时到达终点。另一种是临时性受雇于某一船主,以完成某一特定的拉纤作业而终止雇佣关系。如航船逢年过节要增加班次和船只,又如受雇于航船上的纤夫,临时有其他事情,或身体不适需要临时请假几天,等等。这样船主都需临时雇佣一些纤夫,以救急顶班。再一种是以专门完成某一河段的拉纤作业为限定的雇佣关系,这主要是船只在经过一些特殊河段,或逆流而上,或急流险滩时,所特别雇佣的纤夫,如长江三峡那里的一群纤夫,他们专门为逆流过三峡的船只拉纤。据骆驼老街上的老人们讲述,过去骆驼的蔬菜行集中在贵胜堰,当蔬菜船在堰头卸完货,空船拐入中大河来老街时,是要靠人力拖纤的,当时岸边常有一些青壮年小伙子,拖着船只往老街这边来。这拖船的河段虽然很短,拖船费也少得只有几分、几毛钱,但这正是那种雇佣关系。

在我们镇海,后来虽然有了机动船,但并没有完全淘汰拉纤作业,而那时的拉纤作业,多是由生产队长临时委派某几个社员暂时承担一下而已。

拉纤是非常辛苦的力气活,尤其遇上逆水、顶风、满载时,肩背纤绳的拉纤人,用全身之力将身体向前倾斜,其身体倾斜的角度之大,可以使其双手触摸到地面。在夏季,如纤道边上有骆驼、长石、妙胜寺村、徐家堰等老街那样的过街亭、过街楼或过街凉棚来遮阳挡雨,就会稍微好一点,否则便是烈阳直晒,落雨清淋。在雨季,如纤道是石板路面,就会行走方便和干净一点。如碰到烂泥纤道,则是泥泞难走,一不小心还会滑倒摔跤,轻者弄得满身泥水,重者还会伤筋动骨,甚至终身致残。

有首非常著名的男女声对唱的歌曲,名叫《纤夫的爱》,整首歌曲始终展示出纤夫轻松、欢乐、甜蜜的作业情景,那完全是“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为保持拉纤人的体力,当路程较长时,拉纤只能分人或分组轮流来作业。拉纤的劳累程度也与船上舵手的配合有密切关系。如果船上是个老舵手,掌舵有技术有经验,他就会把舵掌得准,使船行得直,那么拉纤的人就能轻松一些,否则拉纤人会平白无故地多消耗体力。长途跋涉,涉水过滩的拉纤人鞋子消耗是非常厉害的。过去人们穿的鞋子,多是由母亲或妻子夜以继日地在豆油灯下,用千针万线和千辛万苦手工缝制的布鞋。这种布鞋经受不起拉纤人铁脚板的磨损,拉纤人也舍不得穿着布鞋去拉纤。于是,拉纤人在夏季多是赤脚行走拉纤,以节省鞋子。赤脚行走拉纤,如碰到下雨天,或又遇到泥泞纤道,或许还算可以,但如果碰到砂石路面,脚底便有割裂的危险,如踏上中午烈阳直晒的石板路面,脚底就发烫疼痛,难以落地。在这种情况下,拉纤人只得穿着草鞋行走拉纤,这至少可以防止脚底割裂的危险和发烫的疼痛。由稻草编织而成的草鞋,更是经不住磨损,所以拉纤人还在腰间挂上一双新草鞋,以备半路及时更换,不影响赶路时间。

过去有些桥边有亭,亭中还有施茶水、舍草鞋的,这多是为拉纤人着想,体现了助人为乐的纯朴民风。草鞋是不保暖的,那么天气寒冷了怎么办?在寒冷的冬季,有的拉纤人就穿上两双鞋子,即先穿上布鞋以保暖,布鞋外面再穿上草鞋以防布鞋磨损,这是拉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节约办法。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拉纤也是个技术活,其中最精彩的是“打桥洞”。船在河中行,拉纤人在岸上走,当遇到没有桥梁纤道的桥梁时,如何把背在肩上那一头的纤绳从桥洞中穿过去?这就得靠“打桥洞”这个技术活了。这个被称为“打桥洞”的技术活,不是每个拉纤人都能顺利漂亮地完成的,只有高手才能施展出无与伦比的绝活。拉纤人站在桥板中间,以垂直圆周状使劲甩动纤绳的一头后放手,让纤绳头随着惯性从一侧的桥洞进入,再从另一侧的桥洞窜出上来,这时原先桥上的那个拉纤人伸手把纤绳接住。这是完成“打桥洞”这个技术活的全过程,但还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当纤绳从桥洞窜出上来时,不是伸手去接,而直接用自己脑袋去穿进纤绳,让纤绳不偏不斜正好搭在自己的肩膀上。每当拉纤的“打桥洞”高手完成这个精彩动作时,必定会引来驻足观看的行人的齐声喝彩。这时,他也会感到十分的得意,仿佛拉纤的步伐也轻松了不少。

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全县境内有名称的桥梁达1046座。在中大河上光有历史名桥就达20多座。所以,拉纤“打桥洞”的技术是经常要使用到的,也是拉纤人要掌握的基本功。现在庄市街道万市徐村徐家堰自然村的老人们,还清晰地记得,半个多世纪前,往返于宁波航船上的纤夫们,在船经过徐家堰老街街河上的永兴桥和忠义桥时,那“打桥洞”的熟识身姿,讲起来还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由于纤道多是单岸修建,因此对拉纤人来说,还需要熟练掌握两项基本功。一个是左右两肩都要会背拉纤绳。因为拉纤人在单岸纤道上的一个来回,走的是同一条纤道,所不同的却是方向相反,又由于拉纤的用力方向和人体的使力原理,决定了拉纤人必须左右两个肩膀要都能负力拉纤,如果去时是左肩拉纤,那么来时则必定要换成右肩拉纤。这既是身体素质问题,也是一个拉纤作业的技能要素。如果没有这种换肩拉纤的基本技能,则不能算是一个理想的拉纤人。

另一个基本功,就是在相向而行的两船交会时,或在同向而行的两船,当后船超越前船时,双方拉纤人,都要根据两船的左右位置,迅速判断出两根纤绳要谁高谁低,眼明手快地完成纤绳的交会,确保两船无停顿地顺利航行。否则会使两根纤绳相互缠绕,乱作一团,不但耽误了两船的顺利航行,还会引起双方的矛盾,甚至激化矛盾,轻则互相吵骂,重则动手厮打。

拉纤人还要准确地根据河段和行船状况,及时调整拉纤的用力程度。如船过桥洞时、船要靠岸时、船循河流转弯时,拉纤人都要提前放慢脚步、减小拉力,便于船上舵手预先掌准航向,使船只不碰不撞地穿过桥洞,不偏不斜地靠上码头,不晃不摇地循河转弯,使整个航程十分圆满。

随着机动船的普遍投运和内河航运业逐渐被公路运输业所替代,古老的拉纤作业已经完全淘汰,同样古老的纤道也已销声匿迹,完全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