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弓塘河塘万弓

第三节 万弓塘河塘万弓

万弓塘,是镇海区境内一条南北贯通的海塘。它起自俞范路下,向北直至澥浦下岚山嘴,古即灵绪塘,长35里。此塘约始筑于明代后期,后被浪潮冲击倒坍。清康熙十五年(1676),总兵牟大寅集民夫浚河以泥筑塘。尔后海塘又多次被激浪冲击倒坍,至乾隆年间,经县令王梦弼重修而加固。

明朝期间,镇北地区建灵绪塘,起于俞范嘉燮亭,止于澥浦镇岚山嘴,原长二千丈。“自后海石塘尽处抵澥浦,即宋邑令施廷臣所筑土塘之续者。”数百年来,后海塘是镇海东北防御海潮的坚固屏障。清康熙十五年(1676),塘废河淤,总兵牟大寅疏浚万弓河,建土塘直达澥浦。总长35里的万弓塘,当地人称之为湾塘。后又经两百余年,万弓塘外才出现北浃塘、楼家塘、刘家塘等大小六七道塘,万弓塘遂成内塘。

牟大寅,字宏开,湖北利川凉务人,系利川牟氏鼻祖、元末施州宣慰牟茂之后裔。牟大寅在康熙平定耿精忠叛乱中,先后任定海、金华、衢州总兵,兼理提督军务、左都督同知,加正一品荣禄大夫。康熙二十一年(1682),牟大寅因病逝于定海镇署,时年三十八岁。任定海总兵期间,因灵绪塘出现40余处崩塌,牟大寅组织民众疏浚万弓河,建筑土塘直达澥浦,功不可没。他死后,定海关修建了名宦堂纪念这位战功累累的将军。朝廷赐祭葬,勒碑记功,将其葬于利川县城西四十里木瓜塘。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二十八日,康熙帝派荆南道李同、巴东县令齐祖望送祭文《御祭宸翰》到利川木瓜塘,祭文全文如下:

鞠躬尽瘁,固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功,尤为国家之盛典。忆尔将军,当朕衔龄践祚之初,遭家多事之日,值川东袁郝迸命,奔臂给群,擒魁献馘,功绩屡纪,朕加忠勇。于十二年擢金华副将。后于十三年内加升福建总兵。硕亲王启题:以将军功高小试,骥足难展。又于十六年内,定关、金衢等处地方,兼理提督军务、总兵官、左都督同知,仍带纪禄,加正一品荣禄大夫。作朕股肱,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焉长逝,特颂祭葬以慰魂。呜呼,宠锡重墟,庶享匪躬之报;名垂表史,聿昭不朽之荣,灵如不睐,冀其来歆。

历史上,万弓塘和万弓塘河,除有防潮和灌溉作用,还有海防作用。万弓塘与后海塘相连,它在元代崩塌后,至明代屡为海潮冲没,塘内河道淤塞,海寇极易登犯。清朝总兵牟大寅召集乡民,用浚河之土加高海塘,“塘高以拦海潮,河深复足以灌田亩,且延袤四十里皆滨海地,今界以深沟高塘,易于守望,寇不能越水飞渡,自此比室皆得安枕,海田变为膏腴”。万弓塘河犹如城墙前的壕沟,所不同的是,一般城壕位于城墙之外,而它却在海塘之内,海寇来犯,弃舟登滩,即使越过海塘,仍为万弓塘河所隔。光绪乙酉(1885)中法战争期间,甬江口为御敌而封锁,万弓塘河还做过运饷通道。统领钱玉兴率士民再次浚河,“饷道通,而塘内之田亩亦借以灌溉”。

南洪桥东西向架于万弓塘河上,有两副桥联刻于桥台转角的立柱上,联字行书,阴刻,字能全辨。两副都是五字短联,一副为:“北脉至蟹浦,南气达蛟川。”另一副为:“桥便行人利,水扬田禾长。”字数虽少,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联意直白而不俗。如联中地名,蟹浦(澥浦)是实名,蛟川则是(镇海)别称。将地名拆分,“蛟”可对“蟹”,“川”可对“浦”。至于“水扬田禾长”,更是一句点出万弓塘河的灌溉作用。两副联,将桥的地理位置、桥下万弓塘河及其作用交代得一清二楚。

民国以后,塘外又建沙畹塘,万弓塘渐废。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炼油厂兴建时,需从澥浦运来大量塘渣填海。于是,此塘被扒平作为临时运输通道,尔后改建为炼澥公路。至此,万弓塘完成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