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驾桥村回向寺

第五节 渡驾桥村回向寺

渡驾桥在蛟川街道前大河上,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桥。渡驾桥北堍,原为古集镇。集镇以桥为名。旧的版图上,渡驾桥位于旧镇海西门外,地属三都一图。直到现在,渡驾桥村辖区内仍可找到一个叫回向寺的去处,就在渡驾桥集镇西北。周近还有庄家桥、普度庵前、新桥头、牌楼后、清水浦、孙家畈等地名,即便是在今天的蛟川街道辖区仍然能找到对应的村落。

据史料,渡驾桥始建于北宋。据说桥名原为郑家园桥,显然是郑姓捐建。后来,一位杜姓大户行善造桥,对此桥进行修缮,民间就将此桥称作杜家桥。据说这座桥原先是座木桥,到南宋初改建为石桥。那杜姓大户修的是木桥还是石桥,已经无处寻典考证。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兀术亲率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北宋军队节节败退。靖康二年(1127),宋徽宗、宋钦宗都被金兵掳去。康王赵构逃往南方,在建康(现在的南京)称帝,是为南宋高宗。但金兵不甘罢休。金太宗下令,要消灭南宋。金兀术率领大军进犯江南,宋军毫无抵抗之力。建炎二年(1128)初,金兵攻克扬州,渡过长江到镇江,同年九月又进攻临安(今杭州)。宋高宗无心抵抗,于建炎三年(1129)仓皇出逃,逃过钱塘江,逃到绍兴,再一路向东南沿海逃来。至今,浙东沿海一带民间依然有许多和南宋小康王相关的传说和遗迹留存。在镇海一直有这样的传说,张碶布襕扯大旗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南宋小康王和渡驾桥的故事。究竟是“杜家桥”和“渡驾桥”谐音之故,还是小康王真的到过渡驾桥,还是后人附会穿凿,不得而知。反正可怜的小康王为逃追兵,一路遇险。所有的故事最终都是皆大欢喜,他躲过的青菜便叫作“莙荙(君踏)”“御菜”,救助过他的布襕女出嫁可用半副凤冠霞帔,助他渡河的桥便成了“渡驾桥”,这一切顺理成章,非常合乎民间百姓的美好想象。

其实,在渡驾桥自然集镇,这座在江南水乡太过常见的石桥,除了桥栏外“渡驾桥”三字桥额中有一个“驾”字,其他任何和小康王相关的遗迹都已荡然无存。

渡驾桥单孔,平梁,桥面、桥栏、桥墩都是用条石筑砌。桥栏的条石和桥面石板都是大体量的长条状,当年造桥已经有起重技术了,否则,架上这数吨重的石条和石板,谈何容易。江南水乡小河道上的石桥大多是这种格局。桥门有4米宽,桥阔3米,桥下行船,桥上行人。历史上很长时间内,渡驾桥民间约定俗成的市日是农历逢一、四、八的日子。可以想见,市集时的渡驾桥一定人头攒动,作为街河的此段前大河停满了远来的木船。曾经的渡驾桥集镇有数十家店铺。新中国成立后日日有市,也有卫生院、邮电所。以供销社形式存在的商店规制略同。旧时代,渡驾桥是县城西门外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一般从县城西出发,去宁波大城的商旅,但凡走内河水路的,必经前大河,必经渡驾桥。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昔日一旬三市日的渡驾桥集镇已经衰落多时。倒是因为渡驾桥和小康王的渊源,小石桥一直不缺坐在桥栏聊天的乡民和慕名凭吊的游客。

从地理环境看,渡驾桥下的前大河基本与甬江平行。前大河和甬江之间的村落有两多,一是河口多,二是寺庙多。前大河流经渡驾桥后向西有一个河湾,改变了河道的方向。大概有里许,渡驾桥集镇的西北,所谓回向寺就在那里。了解镇海城市历史的一定要知道回向寺,了解镇海中学办学历史的,也有必要了解回向寺,了解镇海棉花生产历史的,也要了解回向寺。

宋代福建武夷山(当时称建州崇安)诗人刘子翚曾经有一首五言诗《宿回向寺》:“清秋聊命驾,细雨独行山。浅淡烟云里,回还紫翠间。病多新觉老,心懒旧能闲。宿遍山南寺,何曾兴尽还。”刘子翚吟诵的自然不是镇海西乡渡驾桥回向寺了。因为渡驾桥辖区地形是海退后的江滩平原,有海相到河相的地质转变,这和刘子翚家乡——武夷山地形大相径庭。在甬江沿岸众多的小庙中,渡驾桥回向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回向是一个佛教用语,指佛教修学过程当中,不愿自己独享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识等,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开扩自己的心胸,使功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而不致耗散消失。顾名思义,这种修行功夫非常重要。

所谓“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若回余处善根功德向佛菩提,是名回向”,这是元魏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的《大乘论》中的经文。看来,渡驾桥回向寺的始创者一定有很深的道行和佛缘。如若不是有很深的佛理造诣,一定不会起这么一个不一般的寺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镇海县城多次遭受日机轰炸,武宁门外一片火海,后被夷为平地。特别是镇海保卫战以后,日军攻占县城,拆毁县衙,沦陷后的县城遍地狼藉。据有关史料记载,1940年7月,镇海县政府曾迁徙到渡驾桥回向寺,也曾迁到宁海黄坛,后又迁回镇海,在江南塔峙岙塔峙圃徐宅办公。史料中很少见到回向寺的这段经历。倒是在镇海中学的校史中,能看到该校曾迁至西门外渡驾桥回向寺办学的记录。当时,一年级为普通初中,二、三年级为商科,学生百余人。1939年8月,因战火威胁,又迁校于柴桥瑞岩寺。从这段历史看,应该是镇海中学迁到回向寺办学早,后有镇海县政府迁此之事。世事沧桑,才过80年的时间,都已漫漶模糊了。

回向寺旁原有堰桥。史上是先有堰后有堰桥。古时候有泥浦漫连甬江,有人居住后便开始设堰。宋淳祐年间改为堰桥。回向寺始建于宋建隆年间,比起堰桥要早300年。在县政府迁走后,一度在回向寺办过小学。老一辈人记得回向寺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临江棉花收购站。当年镇海也曾大量种植棉花,尤其是海涂田、江滩田,生产队栽植棉花的较多。镇海的澥浦、湾塘、棉丰、临江等都是曾经的棉区。一到棉花收购季节,回向寺热闹非凡,河里、路上、门前,都是棉花船、棉花车、棉花担。后来棉花种植衰落了,回向寺也改作社办企业,后来租借给个人办厂,甚至还发生过火灾。现在的回向寺,留存的仅是一个地名,建筑连同周边的村庄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拆迁,地块上建成了临江新村。回向寺真正实现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