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桥边邵义门

第四节 朱家桥边邵义门

原朱家桥村地属庄市,村内有朱家桥及朱家祠堂。后来,为建明州大桥,朱家桥村拆迁,朱家祠堂也已改建为工厂。

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毓秀桥,朱光䘵造,乾隆志一名朱家桥。村由桥得名。朱姓始居,清初其先世从虹桥朱家迁此。镇宁西路沿村通过。”由此得知,朱家桥的朱家和虹桥村的朱家是同祖同宗,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后裔。村里一位“有”字辈老人记得,朱家桥朱氏祠堂上曾写有“考亭世宅”四个大字。

朱熹和他的父亲在闽北建有多家书院,最有影响的就是建在建阳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南宋绍熙三年(1192),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也即考亭书院。因慕朱子声名,当时不少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渐渐形成后世称之为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淳祐四年(1244)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匾额褒崇之。朱家桥朱家祠堂的“考亭世宅”应该和朱子的考亭书院有关了,据此断定朱家桥朱氏为朱子后裔在道理上也是说得通的。

朱家桥村不仅是朱子后裔生活的地方,又是邵逸夫先生的故里。邵逸夫先生既是中国影视业大亨,又是一位热爱祖国造福乡里的大慈善家。先生虽出生在上海,但他在4至5岁时,与母亲一起居住在朱家桥,6至8岁曾在叶氏中兴学堂读书。邵逸夫先生2014年1月7日去世,享寿107岁。

老邵家,在一处白墙黑瓦的围墙内,有一幢两层楼的老屋,便是邵逸夫先生故居。

故居的正面,油漆斑驳紧闭的朱色大门上方挂着由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黑底金字 “邵逸夫先生故居”横匾,右侧白墙上挂着故居的简单介绍。

此旧居是1936年由邵逸夫的大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老板)邵醉翁在原有祖屋上翻造,供其母亲居住。

邵逸夫故居建筑面积约16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两层楼民国建筑。楼下堂屋内墙上悬挂着名人字画。二楼有数间中式结构的房间,侧厅内陈列着邵逸夫返乡活动以及捐资兴学的图片。有一房间里有一块“守护有功”的水晶碑,这是邵逸夫颁给侄孙邵才元(小名铁牛)的,邵逸夫祖宅一直由他照看。

1987年后,邵先生多次回故乡宁波探亲,先后捐资帮助家乡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20世纪90年代初,省、市政府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邵逸夫曾经说过:“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从1986年开始到2013年28年间,邵逸夫先生为家乡合计捐款人民币4293万元。

邵逸夫一生中共计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开了200多家影院,打造出最赚钱的“东方好莱坞”,影响了国内外几代影迷。他还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商,制作出《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经典电视剧,这些剧至今屡有翻拍,却从未被超越。由他捧红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一大批影视巨星,直到现在依然星光熠熠。

朱家桥村的老邵家,据说和宋朝一位姓邵的名儒有关。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开篇有诗云: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这八句诗,是宋神宗天子朝中一个名儒邵尧夫所作,取撷于他的《伊川击壤集》,被作者稍做修改,概述了宋代开国盛况,反衬了《水浒传》的时代背景。这位邵尧夫便是朱家桥畔邵氏的先祖,也即《邵氏宗系汇集》里记载的邵康节。《邵氏宗系汇集》一函两册,邵氏族谱类。邵姓源于姬姓,是西周王朝召公奭之后裔。邵逸夫是北宋康节夫子邵雍第三十三代裔孙。

邵尧夫,名雍,字尧夫,元祐中赐谥号“康节”(并非如《水浒传》所言“道号康节先生”),先世是范阳(今属河北)人,自其父始徙居共城(在今北京密云东北)。他三十岁时游河南,葬其亲于伊水之上,遂为河南人。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一生经历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著名的理学大师,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称其少时“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尤精于《周易》,遇事能前知。

邵康节是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而朱熹是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鼻祖,两位古代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师的后裔竟然生活在朱家桥同一个村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