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古塘连三江
甬江北岸江塘,从招宝山麓到宁波城内三江口,全长约26千米,大致分三段。
第一段为城外江塘。明成化间筑外石江塘,自南薰门龙王堂至武宁门养济院边,原为泥塘,每当秋风海浪冲击,泥塘倾圮,潮水灌城,影响人们生活。明成化间,由海道副使朱绅、备倭都指挥张筑,改泥塘为石塘。嘉靖十年(1531),增筑至城东镇远门海口,长一百六十九丈,筑以横埋龙骨厚石三道,中间竖幔板二路,斜幔土堤之外以御潮,岁久频坏。
清乾隆五年(1740),邑令杨玉生葺埋旧砌,存一百六十四丈,增钉关石排桩加固,又于石塘尽处接筑土塘至招宝山麓,长一百六十五丈。乾隆十二年(1747),风潮大作,冲塌土戗,石皆倾散。邑令王梦弼奉檄,仍复旧砌,增用龙骨厚石,两面凿槽,外扣幔板,内嵌丁顺削水,路石宽七尺。重筑全塘土戗各一百六十四丈,东新筑石塘十五丈,挑补冲没土塘十六丈,招宝山麓之临浦土堤改筑块石塘十九丈。
1956年,12号台风侵袭,江塘损坏严重,于是年冬至次年春重建。1964年,安远炮台至正大道头段改筑水泥浆砌石塘。1970年,又浆砌至小道头段,砼压顶,高5.8米。小道头至张
碶东建为斜坡泥塘,砌石护坡,抛石加固。卫护城区安全的招宝山麓至张
碶灯球下一段,长3100米。
第二段为张
碶灯球下至清水浦江塘,长约5.2千米。旧有泥塘、清水塘、善庆塘、颜家塘、汉塘、兴业社塘。泥塘在五里牌村外,清光绪间,朱忠煜、朱锡麟等垦荒筑塘。
据史料记载,五里牌村的最早居住者为王氏,又称五里牌王家村,有680多年历史。王氏始祖为王煦,字本明,宋丞相王旦第十二世孙,元天历年间进士,初授江右吉水令,元统二年(1334)再授庆元定海县尹。王煦在定海操持廉介,多有惠政,民多称颂。他眼见朝政腐败,一年后退隐于县西五里牌,族人尊为“南岐公”。王煦在五里牌前大河北岸四面环水处造宅,为方便出入,在前大河上筑石桥,刻“西归”二字寄志。后又建“仰德堂”,构堂三楹,为王家祠堂,称“文正祠”,祀先祖文正公王旦以下栗主,又在祠前挖“碧波池”。后人有《碧波池》诗:“池波潋滟漾晴光,一碧遥临仰德堂。如此澄泓谁得似,清廉官守尽堪当。”“半亩方池一鉴开,碧波澄澈净无埃。扶筇间向堤边望,时见游鱼逐队来。”碧波池自元而明到清,日久就淤,主族政者于民国二年(1913)集资重浚。
清水塘、颜家塘建于乾隆年间。清水塘在清水浦村南,颜家塘在清水浦村西南。善庆塘在拗猛江边,旁有善庆闸,塘以闸名,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里人金志荣筑,后陷于江。七、八月间,东北风起,潮水涌入阖乡,田庐受灾。乾隆十二年(1747),里民金廷柱、夏斐文等呈请邑令王梦弼筑造内塘,自梅墟渡头起经马嘴汇(又名马阻汇)李家堰至张家堰,计长五里,以御潮患。汉塘又称汉堰,为往来孔道。兴业社塘建于清末民初,在东管乡三都,由邑人王嘉榕等开荒所筑,东起宋家道头之西,经新老义渡至马嘴汇,计二百余丈。塘内浚河凿池,垦田200余亩,名其社曰“兴业”。
第三段为善庆塘至三江口江塘,有孔浦塘、白沙塘、卢家塘、福性塘。孔浦塘在四都,长五里;白沙塘在五都,长二里;卢家塘在五都,长一里;福性塘在六都,长半里。善庆塘至孔浦之间应还有一条塘,乾隆《镇海县志》载:“甬江绵亘九曲而出大浃口,而江流之疾徐因之故,濒江之地,当江流之疾者虽石岸亦圮,值江流之徐者,虽泥涂亦坚,鹭林回流舒缓,是以沿江五十里地多草场。乾隆元年(1736)近场居民分疆划界,报垦升科,外筑长堤,堤之下凿池、浚浍以资灌溉,堤坚而高,咸潮不能妨,禾黍斥卤,荒荡尽为良田。”这段文字记录了鹭林村垦荒筑堤的史实,所筑之堤就是鹭林江塘。
清末民初,北岸江塘的津渡有:大浃渡,县南一里,有亭三楹,曰“利涉亭”。拦江浦道头渡,南镇远门外,道光年间筑,俗呼“镇大道头”。薛家道头渡,南薰门外,明薛尚书筑,俗呼“税关道头”。邵家道头渡,南薰门外,明邵尚书筑,亦名舟山道头,又名新道头,有“安澜亭”。县望道头渡,南薰门外稍西,光绪六年(1880)立“新建亭”。练子道头渡,清川门外。济川渡,即道头渡,清川门外,有“济川亭”。白家渡,小道头西。虹桥渡,东管二都里人砌筑道头,虹桥朱氏捐资以助工,始竣。咸丰七年(1857),里人王钦芳在旁筑“彩虹亭”。五里牌渡,东管二都,渡头有庵,庵外有亭。清水浦渡,东管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