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塘内变外滩
白沙江塘,嘉靖《定海县志》、乾隆《镇海县志》都有记载,在西管乡五都,塘长二里。白沙塘位于甬江上游,旧分上白沙、中白沙、下白沙,旧称宁波江北岸,为宁波府最繁华的地段。下白沙与孔浦交界,上白沙与中白沙就是现在的宁波外滩。
江北岸的外滩,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据史料记载,唐代鉴真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就从宁波出发。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唐天宝元年(742),他应日本僧人邀请,不畏艰险,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传播更为广泛,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虽然清政府一直采取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但宁波与日本、南洋各地一直保持着贸易往来。清初中国缺铜,政府铸铜钱和民间制铜器多通过宁波从日本进口铜及银等,日本也从宁波进口江南的丝绸、棉布、瓷器等。清代实行全面闭关时,宁波是唯一保留对外贸易的特殊港口。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宁波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各国商人蜂拥至宁波,英、法等国采用夺取主权、建立据点、霸占海关、控制海口、垄断航运、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宁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港口。
1844年1月1日,宁波开埠,江北岸成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1860年前后,外国领事、商人、教士、外侨侨眷等多数居住在江北岸槐花树下至桃花渡法国天主堂沿江一带。宁波外滩附近的宗教基本上是外来的,修道院、耶稣堂、天主堂遍布在这块区域内。不久,江北岸便发展成英、法、美三国侨民居留区,是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历史上也称为“外滩”,其开埠时间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上20年,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外滩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宁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渐削弱。
外滩也是近代宁波商帮的启航地。宁波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其中以宁波帮商人虞洽卿、严子均、李薇庄、叶又新、方樵苓、郑良裕等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和三北运输公司最为出名。他们在江北岸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以及对外经济活动。宁波商帮便以上海、宁波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鄞县通志》载:“至五口通商后,邑人足迹遍履全国、南洋、欧美各地,财富日增。”老宁波人都记得,宁波轮船码头位于宁波外滩,专走甬沪航线——宁波轮船码头到上海十六铺码头。多数宁波帮人士从这里启航,走向上海、走向世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是宁波的商业中心。这是一个围绕港口而兴起的特色商业区,浸润了西方生活的色彩。整个外滩区块可以分为三层,各街区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层是外马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中马路消费区,第三层是后马路居住区。1927年,中国政府收回了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行政管理权,江北外滩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完整地记录下了近代宁波的历史变化。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器物与各类设施集中在这里出现,如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以及电灯、自鸣钟、脚踏车、洋房、教堂、医院、银行等,推动了宁波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江北外滩一带的建筑有浓郁的欧陆风格。目前尚存的外来宗教的一个实物标志,就是建于1872年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建筑面积4380平方米。此外,还有镇海煤业大王谢蘅窗豪宅、严氏山庄、朱宅等,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
从文物普查情况来看,宁波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这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建筑物,反映了丰富多彩的西式和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从建筑功能看,既有办公和宗教活动场所,又有金融、贸易场所和豪华住宅。外滩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宁波近代历史标志性地段,被《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为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保护范围东濒甬江,南接新江桥,西界人民路,北至轮船码头。在目前开发改造范围内,巡捕房、宏昌源号、朱宅和严氏山庄四幢建筑被列为市级文保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