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邑港东第一桥
借邑港位于骆驼东2千米,荷花池头东0.4千米。村东有人工河,明代,慈溪县为了解决内涝,故借镇海之地开掘河道,经福田庵,至湾塘碑牌张水灌口排水出海,故名借邑港。村里有林、陈两姓。林姓在清咸丰年间从贵驷农村迁此,陈姓系荷花池陈家迁来。
骆驼老街曾流传过这样一句俗语:“镇海县老爷扯蛋瓶(吹牛的意思),赚来钞票归人家。”借邑港在骆驼街道东面,当年,骆驼老街生意红火,南来北往的客商经过骆驼桥和贵胜堰码头来到这里,买卖水产、农副产品、蔬菜、衣服鞋帽、日用百货等,钱货交易很大。当时骆驼老街上做生意的大多是慈溪人,所得的税收都上交慈溪,借邑港的意思,就是借用了骆驼老街,这也是借邑港的另一种说法。
借邑港闸桥年代久远,桥墩由长条石错缝镶嵌铺砌,桥面石板条块更大。桥临中大河的一侧是镂空的石栏,另一侧是由巨大条石拼接而成的闸门。闸门顶上刻有“借邑闸”三个字,背后顶端刻有“湾塘水管站1987年10月建”字样。借邑闸起到隔断海水内灌、防止中大河水满溢的作用,以调节海水和平衡河水水位。借邑闸是以借邑桥为基而建成,是一座石板平桥,建于清道光年间,当时仅作通行之用,此闸现在早已废弃不用了。
在借邑闸东侧,有一座黑顶红梁的“人”字形木结构桥亭,桥亭的柱子是由方形石柱和木柱镶拼而成,下面三分之二是石柱,上面三分之一是木柱,这样的建筑设计不多见,也许是当初修建时,怕木头柱子容易被虫蛀和风雨侵蚀而想出来的办法。桥亭顶部红色的大梁上有一行黑字:“道光庚子年借邑港元礼重建,公元二○○五年九月民联村重修。”桥亭后墙中间门楣上方书“永宁庵”,只是永宁庵早已拆毁。门的一侧立有一块“勒石永禁”石碑,碑身上刻有文字,可惜字迹风化,漫漶难辨认了。
借邑港闸桥西是东邑村,1932年,当代名人林永年就出生在那里。林永年,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村里保留着的林永年旧居,建于清代,坐东朝西,现存建筑占地面积107平方米,为一幢硬山顶式两屋楼屋,全宅基本完整。
沿着中大河边一直向西,就是东邑村荷花池头自然村,村边有座小桥号称“慈东第一桥”,也即过去慈溪与镇海接壤最东边的桥。这桥之所以名声远播,可能正是缘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这座不起眼的石桥叫“荷花池头桥”,建于清代,单孔,长6米,宽3米。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钢混结构桥。桥横跨在中大河的支流东河塘上,以前的桥栏是石栏,村民可以坐在石栏上纳凉聊天,而如今已改成铁栅栏,和中大河边的栅栏一样被漆成环保绿。
桥的旁边,有一个用同样环保绿栅栏围起来的水池,池的周围用白色的鹅卵石铺就,便是荷花池头。据《镇海地名志》记载,荷花池头原名河化池,临中大河,有河嘴伸入村中,后筑坝成池为禁漕,每逢旱季,漕内仍有清水不断涌出,自此称荷花池,后雅化为“荷花池头”。相传荷花池头卧有一条龙,荷花池就是龙的眼睛,中大河是龙的两条触须,沿着东西伸展,庇护着全村的百姓。因此,在村民的心目中,荷花池头是神圣的,先辈们早就立下规矩,村民人人都要爱护荷花池头,池水只供人畜饮用,不许用来洗涤污染,如有违反,犯错之人便要做馒头给村里人分食,因此,池水得到很好的保护。
据传,早前因村里有大姓钱氏,屋旁环绕着渠头,内种荷花,炎炎夏日,花开正盛,岸边知了齐鸣,相映成趣,便以“钱”谐音命名为荷花钱头,因在宁波老话里,“钱”和“池”二字谐音,又引用为荷花池头。后因钱氏家族日渐衰落,后辈觉得村名不祥,便改称为“荷花池头”。
荷花池头边新建了一个广场,2017年广场西侧又新建了一座曲尺形长廊,广场东侧有篮球架。村里一些文化活动都在这长廊和广场上进行。市里、区里举行“送戏下乡”活动,省、市、区里的越剧团都来演出过,家门口的演出,让村民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