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江塘跨两县

第一节 南岸江塘跨两县

甬江南岸江塘跨两县,上游江塘属鄞县,下游江塘属镇海县,镇海南岸江塘起自鄞镇交界的江南乡墓孝陈村的钦肆房(亦称钦锡房),沿东北方向止于金鸡山麓,全长约10千米。明至清初,建修土塘黄家塘、渡头塘(又称新江塘)、大浃塘等。史载:黄家塘为崇一一庄所筑,渡头塘为崇一二庄所筑,大浃塘为崇二二庄所筑。该塘线处在甬江南岸线上,常年受到潮汛往复冲击,在凸岸地段江涂向江心扩展,凹岸处塘脚搜空,历史上时有塘倒。特别是石桥至王家洋间的江塘,在凹岸地段常被海潮冲毁,因该段江塘屡修屡倒,故被称为“倒江塘”。

据民国《镇海县志》载,黄家塘,崇邱一都,长一百二十丈。渡头塘,崇邱乡二都,今称新江塘。计长八十丈,是都东北有王家洋堰,西北有石桥堰,皆以阻咸蓄淡,潦则暂放以泄水。两堰中旧有塘一里余,康熙年间,塘倾圮,进内数丈,另筑一塘,名新江塘。清雍正二年(1724)海啸,新塘复坏。乾隆十二年(1747)、十四年(1749),塘基为怒潮吞噬,尽作海涂,每至秋风,鼓汤咸潮直泛内地,田禾庐舍,皆在浸中,大为民病,土塘岁筑无功,则改建石塘,亦孔亟矣。

大浃塘,崇邱乡二都,计长二里,是御咸蓄淡,利害攸关,时遇风潮,尤为险要,定例各庄甲夫承管培筑,但土塘易溃,清乾隆十六年(1751),应合各乡之食水利者改筑石塘,利垂永久。黄家、新江、大浃三塘,乾隆年间重筑,并在险段改建石塘,因塘是镇服甬江怒潮的屏障,故统称镇江塘。

镇江塘修好后,为保障江塘安全,制订禁约如下:一、塘外滩涂毋许掘泓修船,并埋桅舵等物,致伤塘脚。二、塘面塘边毋许壅草烧灰,以致土塘低蒲,其近地土塘种户不得劈削。三、渡头塘搬运租谷、货物,毋许索取过塘费,唯给脚夫力钱。四、渡头塘毋许拔船进出,致坏塘身;石桥堰至渡头塘两处不许射利之徒开坝车船。五、沿河之田,毋许阻出费各地水路出入。六、由各庄董事监管。

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秋,飓风大作,江潮直入,崇邱八庄膏腴尽为斥卤,乡绅俞生泉邀同各绅耆,请修于县。由于工程浩大,原打算沿江村庄承担费用百分之六十,沿山村庄承担百分之四十,因经费分摊迟迟不能落实,修塘事被搁。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攻陷镇海,修塘事又被拖延。次年秋后又飓风大作,塘复大坏,田禾无收,岁生张锡路又向县提议修塘事宜,由崇邱八庄认领,永久承修。于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月全线重修,捐资输力,购材鸠工。

清同治五年(1866),里人谢华、姚守祚等捐资重修江塘。光绪四年(1878),里人张汝芬等重修,经费由各庄分派,共用钱600余贯。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张昌年、朱理泗等重修,又添筑新塘四十七丈三尺,经费由七庄公出。

清末民初,南岸江塘有很多津渡:江南道关渡,崇邱一都,与大浃渡对岸,旧有亭曰“海济”。光绪六年(1880),里人谢绍禹重修津渡,又建明远亭、明远阁于渡侧。泥湾渡,崇邱一都,与拦江渡对岸,里人李光裕筑“须有亭”,道光间毁于兵火,后由其孙李承模募资重建。江南小道头渡,崇邱一都,与济川渡对岸,有亭曰“进宝”。朱家河头渡,崇邱一都,与虹桥渡对岸,上有“浃水亭”,同治甲子(1864)由里人朱里法、朱里春募建。郑家泊渡,崇邱一都,与五里牌渡对岸,光绪六年(1880)由里人募资创建,设立义渡,上建小亭曰“静波”。王家洋渡,崇邱一都,有亭曰“镇江”。梅墟道头渡,崇邱二都,与江北对岸。石桥渡,崇邱二都,有亭曰“静波”。

1952年,政府组织测量队对江南镇江塘水下地形进行测量,采取抛石保桩固涂,砌石护岸防冲,1954年1月25日开工,同年5月28日完工,实用工程经费5.7万元(全部为国家贷款)。江塘自此次大修加固之后,未出现险情,加上水利组织完善,连年岁修不断,塘后加种芦竹,增加了塘身安全系数。1974年,江南乡在墓孝陈凸岸长出涂草段,筑堤围垦,塘线向江心扩展最大宽度170米,最小65米,长度1500米;1980年,又在朱田村凸岸长出涂草段,沿东北方向至小道头止,再次筑堤围垦,筑江南砖瓦厂塘,塘线向江心扩展,最大宽度300米,最小60米,长度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