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后海塘

第一章 千年沧桑后海塘

后海塘位于古镇海之城北。

镇海古称浃口,秦汉时属句章东境,处东海岬角,三面环海。民国《镇海县志•山川》载:“海,环县之东南北,东接三韩、日本,南通闽广诸番,西北直抵京师,潮汐往来自有定候,海上常多飓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台风和海涛不时给这个海边小镇造成异常重大的灾害。县志上对此颇多记载:“大风海沸,屋塌船毁,压溺死者甚众。”“海潮涌高数丈,人畜淹没不计其数。”“飓涛告警,溃堤坏垣,斥卤溢塍,江海为一。”海潮上涌造成一片汪洋的恐怖景象,农田经咸潮浸泡,常常颗粒无收。滨海土地贫瘠,淡水资源缺乏,所以县志上也常有大涝之后大旱大荒的记载:“稻麦尽枯,民不聊生,剥取草根树皮为食,饿死者众”,“饥民取山中白泥充饥”。甚至有“道路饿殍相望”“卖儿鬻女相食”的悲惨景象。

后海塘的垒筑,是镇海建城的前提条件。塘的坚固直接关系到城池的安全,关系到民生的兴旺。

民国冯幵在《重修镇海后海塘记》中写道:“城负塘而筑,塘不固,城亦不立。考之方志,城之筑盖唐昭宗乾宁四年,塘虽不详所始,要其治之前于城也晰矣。”明确阐述后海土塘建于唐乾宁四年(897)之前,早于县城而建。海塘以巾子山为基柱,向西延伸。这道既能挡风又能御潮的护城屏障,在距今1100余年前已具雏形。后海塘筑造工艺之精湛为国内所罕见,只是当时修的是泥筑塘,在坚固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遇到不测风云时“常有冲决之虞”。

后海塘

巾子山

后海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1957年和1964年,对后海塘进行了两次开缝填浆修葺,使得后海塘至今完好。20世纪80年代,后海塘先后被列为县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