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岗墩白沙湖

第三节 大岭岗墩白沙湖

在澥浦东北约1千米处,有座海拔只有47米的小山头,因为此山靠近澥浦集镇,故顺便把此山称为澥浦山;又因此山起伏多坡,形如凤凰展翅,又雅称此山为凤凰山,还形象地称此山北麓沿白沙湖一带为凤凰嘴。白沙湖的西北便是连绵不断的四明山脉。

凤凰山中有一条山岭,便被顺理成章地称为凤凰岭,但不知什么原因,人们又喜欢称其为大岭岗墩,与此同时,西离大岭岗墩约200米的一条略小点的山岭,也相应地被称为小岭岗墩。现在知道这大岭岗墩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记载它的资料也已不多见了。最近出版的《镇海历史地图册》中,只有在《澥浦镇地图(1990)》才标注出大岭岗墩,其他地图一概没有“大岭岗墩”这四个字。

大岭岗墩是条南北向的古山道。它南起澥浦城门口,越澥浦山,沿白沙湖畔,北接太平岭,全长350米。大岭岗墩山道开辟至少在明嘉靖(1522—1566)之前,后经历代不断完善和修建,山道质量逐渐提高,路面采用巨型石条和大块石板铺成,路宽达3米,使过往客商翻山越岭颇为便捷。大岭岗墩山道一直是镇海通往三北之要隘,在20世纪80年代前,它仍是一条澥浦通往慈溪的重要山道;到了90年代,在小岭岗墩开辟了一条50米宽的汇源路之后,大岭岗墩这条历经明清好几百年的古山道才被废弃。现在,南坡山道的石阶尚在,北坡山道的石阶已经被毁。

这里对提到的太平岭有必要加重说明。太平岭是太平山东北边的一条山岭,它南起大岭岗墩北端,北达慈溪龙山镇大岙村口,岭巅为慈镇两县的分界岭,现为329国道线一段。相传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猖獗,将岭北的金家岙等地占据为巢,而未敢跨越此岭入侵澥浦,人们皆称此岭为太平岭,顺便也将此山称为太平山。太平岭与大岭岗墩南北相连,紧挨一起,人们分辨不清,常混为一谈,故在此特为指出,以加深区别。

大岭岗墩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在大岭岗墩的南坡,有明洪武年间(1368—1398)所建的澥浦水陆管界巡检使司城。据史料记载,该司城周围一百四十丈,南开一门,上建谯楼。城拱门为条石砌成,城墙则是用泥石砌筑,东西北三面城墙一直砌筑到凤凰山顶。从山顶的城墙孔中,可以瞭望到东面的大海和北面的行人动静,这正是军事观察和防守的理想之地。此城门及城墙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城门墙脚遗址现在尚能分辨。大岭岗墩的山道,就是从该司城的东墙旁边通过的。

该司城内有都神殿和雨花庵等古建筑。都神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原有中军殿、前殿、戏台、看楼、大殿、流芳厅、八角亭等建筑,其中大殿和流芳厅已被拆除,戏台尚存。戏台原系歇山顶木结构庙宇配套建筑,现存戏台为民国九年(1920)重建,铸铁台柱,螺旋式藻井构筑精致,金碧辉煌,是镇海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旧式戏台,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雨花庵还是有一定名气的,在《宁波佛教志》中尚有记载。都神殿和雨花庵旧址,在20世纪60到80年代期间,曾被部分改建成为澥浦渔网厂,在21世纪初被改建为澥浦敬老院。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大岭岗墩是抗倭名将戚继光重点守防的抗倭重地。戚将军发动和领导军民,在凤凰山上用黄土筑成城墙,并在直通土城的大岭岗墩山道上建有大闸门,驻兵把守。大闸门白天敞开,尽让客商通行;晚上则紧闭,以防倭寇、盗匪的趁夜侵袭,确保澥浦乃至三北地区的平安。

古老的大岭岗墩,在抗日战争期间也传颂出“母女智杀东洋兵”的传奇故事。日本侵略军在1941年占领澥浦,东洋鬼子在澥浦是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有一对澥浦母女走亲戚要翻越大岭岗墩,却在岭巅碰见了一个骑马的东洋兵。这东洋兵见四周无人,便兽性大发,欲在这光天化日之下奸淫母女。母女俩见此情景,不慌不忙,冷静应对,相互配合,智斗了这个衣冠禽兽。她俩先用洗衣棒把这畜生打晕,再把他捆绑在马的缰绳上,又用洗衣棒使劲打了马屁股,那高头大马痛得腾空跃起,拖着东洋兵发疯似的冲下大岭岗墩北坡,又狂奔越过太平岭,一直奔到邱王才力竭停住,这时的东洋兵早已面目全非,一命呜呼了。这对母女在智杀东洋兵后,便把洗衣棒扔进了附近的一只水槽里,小心翼翼离开了澥浦镇。

大岭岗墩南麓有个水槽,村民叫它凤凰漕。这凤凰漕水味甘甜清冽,久旱不涸,为澥浦居民饮水泉源。在1971年冬季清理凤凰漕淤泥时,有人还挖出了一根洗衣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