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听朱子家训
虹桥位于镇海老城区的西侧,南临浙能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西靠东港河,东与青枫社区相连,北面与中一社区接壤。
虹桥村村民大多数姓朱,是朱子的后裔,从福建迁徙而来。朱子,便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及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据《蛟川朱氏家谱》记载:“四世族由闽之建州迁镇海白营教场,其六世祖由白营迁居虹桥。”虹桥人把《朱子家训》作为自己家族的传家之训。据《镇海县志》记载:“虹桥朱家,始祖系南宋哲学家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四世祖朱濬于宋末由闽之建阳迁白营教场(今聪园桥东),六世祖启迪于元大德年间再徙虹桥定居。分支有庄市朱家桥、江南朱家河头、康乐桥等处。”
1944年出生的老党员朱贤豪,为了让虹桥的朱氏子孙后代记住这里,一直坚持朱氏家谱的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他还凭借自己和村里老人们的记忆,查阅相关资料,画出了一幅又一幅虹桥的图景。如《朱文公祠徽荫堂图》,他在图的上方用正楷手书《文公家训》全文:
朱子曰: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朱子家训中部分内容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虹桥人能做到批判性地吸收,合理的部分被作为人生处世的法则。朱熹的学说,对明朝王阳明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有一个叫丁翔华的镇海人,是朵云轩创始人丁健行之子。丁翔华被誉为“民国少年天才”,是海派天才画家、书画金石家,吴湖帆弟子。孔夫子旧书网上贴有《丁翔华书朱子家训》民国出版碑帖书法一册,售价高达1200元。这本碑帖是丁翔华15岁时所作,为其遗著。这位天才少年英年早逝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仅20岁。
丁翔华手书的《朱子家训》却是朱用纯所作《治家格言》,原名为《朱伯庐治家格言》,朱熹所作《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紫阳”是朱熹的别号。
朱子的二十五世孙,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祥南先生说:“朱文公的《朱子家训》和朱用纯的《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出来的不同传世巨作。很可惜世人多把他们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们多以《朱子家训》来称呼朱用纯的《治家格言》,反而朱熹老夫子真正的《朱子家训》一般人多不了解。”
从现在的虹桥饭店左侧的蕾梦路进去,可直达前大河,古虹桥就南北横跨在前大河上,桥的南侧被电厂的围墙阻隔,已不能用作交通了。面前一座“镇电桥”替代了老虹桥的交通功能。在蕾梦路和前大河的交叉点向西,还可以看到这座古老虹桥的芳姿。
虹桥历经七百多年风雨和变迁,它何尝不是时代和社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