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泥堰改石堰

第二节 沈家泥堰改石堰

地处骆驼街道南部的沈家堰是由泥堰改建成石堰的,颇有来历。旧时的镇海和慈溪的地缘和文化渊源深厚,难以尽言。比如沈姓可为一例。有趣的是,如果要细究一下现镇海区域内的沈姓人家,许多以沈氏冠名的村落建筑桥梁等几乎都与一个地方相关,那就是慈溪观海卫城东部的古镇沈师桥。这座古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古迹无数。沈师桥建镇始于宋代,缘于一个沈氏人物:南宋初明州市舶司沈恒。因为他寓居于此地,遂繁衍成村落,成集镇。

但有许多人不知,三北沈师桥沈氏,还有三北彭山庙沈氏,他们的先祖都是现九龙湖镇九龙湖村田央沈、湾里沈沈氏的分支。湾里沈村址即现在的九龙山庄,田央沈在原长胜村、现九龙湖村驻地,九龙湖水库大坝下。据当地耆老回忆,旧时代的沈家人,每年正月廿四日都要齐集在三北彭山庙,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

据传,当年沈恒在明州市舶司任上执掌多年,年高致仕退休,或因金兵南下,战乱难归,择处定居于鸣鹤北乡,遂成师桥沈氏始迁之祖。南宋乾道六年(1170),沈恒在家设“海隅书屋”,自任塾师,亲自教授讲学,以开化民智,附近学子纷至沓来。因屋前有河,为方便学子交通,淳熙十三年(1186),沈恒捐资在屋前建桥,被一名叫万琦的学生称誉为“沈师桥”,从此,沈师桥就成为三北老幼皆知的学府名村。时人罗炳撰写的《沈师桥记》中有文字曰“师桥者,乡大夫沈公建而名之者也”。“沈师桥”桥名为钱塘名士吴淦所书。

沈师桥是桥,也是地名,还是三北地区乃至四近沈氏家族的渊源。今天镇海辖区内的许多沈氏家族,追本逐末,都跟三北沈师桥有关联。事实也是如此,当代镇海辖区内的沈姓村落,几乎都不知道他们的祖先最早是从江西婺源迁徙至此,落脚在古河道口的现九龙湖村,然后再分支迁徙到沈师桥。由于沈师桥沈氏发展迅速,以至于返迁回来的沈氏家族竟忘记了他们的原迁地近在咫尺。现九龙湖田杨陈村西沈及其隔河的东沈,都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自三北沈师桥沈氏。庄市后倪村官田沈沈家,其先世于明末迁自三北沈师桥沈氏。贵驷禾丰龙舌沈家,和沈家堰沈氏清初同期从三北沈师桥迁此。清水浦沈家,其先祖也是于清顺治十年(1653)迁自三北沈师桥沈氏。现属朝阳村沈家河头沈氏,其先世乃清康熙年间(1662—1722)于三北沈师桥沈迁此。爱登村南的沈家村沈氏,其先世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三北沈师桥迁此。庄市沈葛刘屠村沈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迁自三北沈师桥沈氏。

随着三北沈师桥沈氏家族的生息发达,沈氏家族在固本强基后便陆续外迁,开枝散叶,谋求新发展。许多大家大族依靠家乘传承渊源,然小家小族呢,尤其是遇到特殊历史时期,这些小家族由于多方面原因,家谱丢失或者本来就没有家谱。好在有方志记载,沈家堰沈氏祖上于清初时从三北沈师桥迁移过来。

其实,不用去细看那些沈氏大族,光是来到骆驼桥南偏西八里路的沈家堰,寻堰访古村,就能略知大概。

在骆驼南新屋李家村落西北边,这个和沈师桥沈氏有关的小村,紧靠在浜子港南的一条叫作慈河的小河东边。因为小河上原有堰,原来的堰名也不叫沈家堰,所以村名也不叫作沈家堰村。

在民国《镇海县志》中能清晰读到沈家堰的记载,但读不到对此的详尽记载。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沈家堰的初建年代已无考。只知清光绪九年(1883)“有里人集资改建”。这个“里人”该是沈氏族人。算来,沈家人在宁波也有700多年了,但是沈家人一直记得老家亲戚。长桥头田央沈与三北沈师桥的亲眷还在走动。

那是一年的冬月,因为是农闲,按惯例钟家堰边的沈家请来了一个戏班子唱戏。戏班子是从沈家河头李潇桥(又名李桥)请来的,陪同过来的有一位沈氏本家人,闲聊时得知村边的钟家堰常常会出蜃(乡间谓发大水),就和钟家堰边沈家族长太公提了一个建议:现时正值农闲,你们族里有钱请戏班唱戏,还不如出钱修堰。族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本家兄弟啊,请唱戏的用不了多少钱,各家各户凑合点,戏文班子的饭又是各家轮管,总的开销还好。但是要修堰,不是小数目,而且要动土。”沈家河头的本家心里明白族长的担忧。他对族长说:“族长太公不要担心。我知晓一件事,三北沈师桥太公都非常重视堰坝水利设施建筑,而且有懂行的人,如请他们派匠人来,沈师桥大宗祠还会补贴银两的。”有这等好事,何乐不为?于是沈太公立马决定停戏议事,派人前去沈师桥禀告。没想到沈家河头李潇桥(李桥)戏班子十分仗义,得知沈家要修堰,坚持免收演出费用,只要供饭,十天大戏照样演出,算是他们对沈家人的支持。沈家太公非常高兴,心里明白,人家吃开口饭的,也要养家糊口,不能叫人家白干。戏文在锣鼓声中开演。派去沈师桥的族丁也很快返回,带回的消息果然和沈家河头的本家说的一样。

戏文做到第五夜,中场休息时,族长沈太公在戏台中央大声宣布,族里集体商议,决定今冬明春聚力修堰,各家各户出钱出力。修堰之事也得到了钟家人的同意和支持。不几天,沈师桥的匠人也到了。丈量踏勘、联系石材,分头着落。毕竟钟家堰规模不大,冬春几个月下来,工程顺利竣工。一是资金来源于村里人集资,二是堰坝位置被东移半里许,三是“易泥为石”,钟家堰泥坝改建为石坝,堰坝还能当桥走人,大好事啊。于是民间赞许不绝。钟家人提议堰名应该改成沈家堰了。沈太公自然客气辞让,但是包括钟家人在内的所有村民都一致同意,把新造的石堰改名为沈家堰。

事情的真实程度确实仍待考究。直到堰被废弃、村被拆迁的今天,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年长的还在这样传说,说这座堰坝原来叫作钟家堰,后来因为是沈家人发心,沈家族人捐资改建,才将堰名改为沈家堰。更为重要的是,堰址被东移了,也就是说不在原来钟家堰的原址上,这样改为沈家堰就非常合情理了。我们可以想象,在钟家堰东移并改名为沈家堰这中间,堰体的材质要从泥堰改为石堰,这是需要财力、人力和物力支持的。看来,修堰、迁址、泥堰改石堰、改名这些事情应该不假。

在旧时代的镇海农村,河道堰坝的主要作用自然是调节水位或者阻咸蓄淡。大堰大作用,小坝小作用,作用大得益区域也大,反之就小。在镇海乡间,但凡泥堰,肯定筑在小河流域,使用便利。即使要过船,也只是小船,几个人拔一下就轻松过去了。泥堰不过水的时候,堰体相当于一座泥桥,可以行人,便于交通。但是泥堰有其弱处,最主要弱项是不牢固,调节水量不稳定,难控制;搞不好就会崩塌,造成严重的水患也是可能的。因此有条件的就会改泥堰为石堰,诸多致命的弱点就会得到弥补。沈家堰的由来有其自然和历史的多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