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改建夹层塘
后海塘改建为夹层塘,当在清代。
清康熙、雍正年间,飓风、海啸频仍,海潮入城。史料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颇多:“康熙二十年,飓风坏城楼”“三十六年,知县唐鸿举设法修葺,后仍屡遭飓风侵袭”“清雍正二年(1724)开始,塘外滩涂坍失”“雍正五年,知县田长文修筑(海塘)完固”。海潮冲击不断,日久石松,以致塘内空虚。但当时仅就塘面损坏处予以修葺,未能深究塘体内部状况,可以说只是对石塘做了些“黏补”而已。
清乾隆十二年(1747)七月,飓风大作,潮水冲毁塘体。据《镇海县志》,清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四日(1747年8月19日),海潮大作,东北风冲决,城塘并溃,北城尽圮,民居多漂没圮坍。重修海塘成当时急务。十三年(1748),县令王梦弼为使县城免受风潮侵袭,具状上呈,恳请朝廷拨款修塘,由此迎来后海塘历史上第三次重大改造,并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后海塘建造结构上的突破。王县令经过广泛调查,博采众议,认为“单石薄土奚能永固”,将原来的单层石塘改造成为夹层石塘。“夹层石塘”分为上下两截,上截为塘,下截为塘基。塘基部位打松木桩,密布塘基,松木桩上铺盖花岗石坦水板。塘基为块石垫层或素土垫层。从塘基到塘面,用厚条石一横一竖埋砌七道,各凿方槽石榫,贯成如带,作为龙骨。龙骨间再镶入大石板六道作幔板御潮,并与花岗石龙骨榫头衔接。石与石之间凿槽相嵌,骑缝贴砌,填入稠灰,使海水不得抽土。塘面用光面条石铺砌,宽三米余。夹层石塘顶尖脚阔,呈勾股状,其垒石排桩,筑基深固,超过前代,以进一步提高防御强度;二是“城塘合一”的结构实现了新的突破。因镇海县城地处甬江口军事要地,且台风侵袭时巨浪会翻越塘面进入城内,原先的“外塘内城”被改造为“下塘上城”,塘直高二丈,斜高三丈六尺至三丈九尺不等。城塘上建了雉堞,安置了12座警铺,增设了25尊大炮等防御倭寇的设施。
此次改造历时三载,耗银八万余两,改建旧塘一千一百余丈,将顶冲之险要地段五百七十六丈五尺改建为夹层堵缝镶榫石塘,北城下部分三百三十六丈五尺,于回浪石后嵌砌路石一道,与护城石槽口相扣;城角迤西二百四十丈无城可依,于回浪石上加叠三尺,收分至顶,铺宽路石九尺,后筑土戗五尺。新塘较旧塘而言,高度、厚度都有增加,略可抵御险汛。城东石塘起处七十三丈尚有沙积,仍以单层重修。其西旧塘不及五百丈内,补葺塘面一百四十丈。按轻重缓急分别区处。
夹层石塘虽是学习海宁经验,但又做了大的改进,比海宁“用铁锔扣榫,用糯米灰浆靠砌”的办法还要牢固。该工程“伐木于闽海,炼灰于富春,凿山运石于鄞、慈、定县,募匠于宁、绍两郡”,可谓极大地调集了郡县内外的能工巧匠,尽可能汇聚了最佳的建筑材料。同时,县令王梦弼不时亲临工地指挥督察,殚精竭虑。夹层塘设计之精湛,工程之浩大,为浙江省沿海所罕见。改造后的城塘防洪御敌能力,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此后近百年,后海塘未曾大修。直至清道光十年(1830),又屡遭飓风恶浪,土石溃决,后不得不几经整修、改建、加固。清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郭淳章修城垣,城周长为一千四百一十六丈,雉堞九百零六垛。
道光十七年(1837)七月,镇海又遭飓风恶浪,土石两塘溃决数百丈,江河尽溢,漂溺田庐无数,百姓又遭劫难。监生周正祥心急如焚,与胞弟联合缙绅黄溥、谢铮贤、金思维等八十余人上书县、府、道、藩、抚各级衙门,请求拨款修塘,结果被衙门官员驳斥驱逐出来。周正祥并不灰心,他募捐于殷富之户,并带头出资,开始兴修残塘,终因经费不支,不得已在兴修工程不到三分之一时停工。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月初八,飓风又袭,海塘大面积坍塌,城内“水高一丈,舟行桥上”“牲畜溺死,庐舍崩坏,棺木漂流,不计其数”。周正祥更加席不暇暖,嘱咐其侄周和趁赴京会试之机,游说京官,“镇邑海塘利害关系宁绍两郡”。侍郎邵灿发函,请浙抚梁宝常出奏,皇上准奏,得拨帑七万三千余两。道光二十八年(1848),工程遂得以继续。省里派人来勘测巡视,认为范家村过北一带有护沙,不需筑塘。知府罗镛听信谗言,诬蔑正祥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巡抚吴文镕刚来浙江,听信知府,治周正祥罪。周正祥愤然赴省城请求拆验。布政使汪本铨未治其罪,周正祥居杭州数日,患疾归卒。浙巡抚委派宁绍道台同县令毕承昭一起,抽样检验新修的海塘,证明“其所修(筑)别出心裁,完固精详,可垂永久”。
另外几段由乡绅富户分别认领修筑,连原先土塘也一律改建为单层石塘。据统计,这次修补夹层旧石塘八百余丈,单层改夹层石塘二百三十丈,近范家村(今俞范)一带改建夹层石塘一百六十三丈,近万寿庵(今后施)一带土塘改修单层石塘一百六十三丈。自道光修筑后,每当台风季节,后海塘始终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