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塘头沙河市

第二节 和尚塘头沙河市

和尚塘头,其名字由来已难有实证。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施廷臣来定海任职,他以宣教郎为邑令。其勤恤民隐,于嘉定十五年(1222)和水军统制陈文率工役修筑石塘至海晏亭(沙头庵亭),并向西北续建土塘至俞范,尔后自俞范向北经后施、王家团、憩桥、沙河、牌门头,修塘至澥浦檡山,此条土塘名为和尚塘。

南宋淳祐八年至十年间(1248—1250),南宋后期宰相郑清之所作《治水判官黄公祠记》中有涉及和尚塘的记载:“治北走二舍,则庄北村(约今憩桥至沙河一带)之新土塘也;稍北则武功村(即今牌门头至澥浦一带)之和尚塘也……”郑清之,鄞人,先从楼昉学习,后得楼钥赞赏,嘉泰二年(1202)进士及第。在鄞地楼氏助推下,郑清参与拥立宋理宗即位,历任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要职,在绍定六年(1233)权臣史弥远死后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改为左丞相,累封齐国公,任内也多有建树。人世沧桑,现在湾塘、澥浦一带其实都是历代当地官民与大海争夺滩涂的战场,而海塘——不管是土塘还是石塘,都是围海造田争夺战的阵地和战果。世事烟云,新塘旧塘更替,和尚塘于今只剩传说。

塘与河是难以隔分的。塘上有路,塘下有河。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光绪十一年,因浚后塘河,开凿沙头村以通内河,里人集议筑闸,以资启闭……闸近海晏庵,故以为名。”由此可见,沙河古为通海水道,因堰闸西南河湾急转处退潮时有沉沙淤积,故名沙河头。和尚塘毕竟没有同沙河市一起留存至今。

沙河村自清光绪年间开设商埠,形成沙河集市。至民国十九年(1930)置沙河镇,为镇海县龙山地区诸镇之一。水陆环境得天独厚,地势平缓,水网纵横,中大河穿村而过,绵延入海,曾在镇北名噪一时。有史料记载:“沙河开埠,舟楫穿行,货船密布。两岸杨柳依依,屋舍绵绵,小桥纵横。”

沙河老街长约数里,分上街、中街、下街三部分,宽近3米,由大青石板铺成。青石板下暗设排水管道,设计巧妙,百余年来未遇水患。民国时期,沿街商铺林立,有大小门店几十家,规模较大的有郑记粮站油厂,内有轧米、榨油等机器设备。还有天保堂、天一堂等药店,陈记南货号、新善和酒坊、酱油坊、沙河棉布店等老字号。沙河集市商贸兴盛,为镇北龙山地区重要集市,“一三五大市,二四六小市。大市之日,附近骆驼、贵驷、澥浦等地村民会过来赶集,采购物品,客流密集,热闹非凡”,与不远处的陈家积善堂、铭仁堂的低调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地处繁华,经济发达,国民政府设立镇海县警察局沙河警察分局,署理地方,维持治安。

1914年7月,海上闻人虞洽卿在家乡龙山创办电报局,架线58里,直达宁波电报局。同年,虞洽卿创办龙山镇电话处,在龙山码头和宁波、镇海县城间架设话线,并在沙河头设总机房,连接南北。沙河电话可拨宁波、镇海、龙山,沙河一时成为三北通信中心。清脆的电话铃声惊醒了闭塞的老街,沙河和各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资源,因此沙河人的理念变得先进,眼界愈发开阔。沙河另有信客一名。民国年间沙河人外出经商者众多,为方便与家乡联系,信客长年出门在外,手提肩驮,千里跋涉,传递书信,捎带货物。信客一路由老街乘坐航船,取道宁波,风餐露宿,往返于沙河与上海之间,是民间通信的“枢纽”。

除了沙河老街,沙河的老建筑也不少,如照池门头、积善堂、铭仁堂。“荷花十六盘,里外新屋绊勿转。”沙河刘姓始祖刘瑞祖籍北直隶真定府真定县(今河北定州市),元大德期间曾任慈溪县尹,在任上身亡,留葬于县衙后山。二世祖刘廷毅守制后遂迁于定海灵绪乡(今慈溪龙山镇)一都一图地方(今里外新屋村、牌门头村、六五房村、田央刘村所在地)。后代逐渐繁衍昌盛。照池门头就位于沙河村外新屋自然村,建于清代,占地面积539平方米,硬山顶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为刘家宅院,因其屋前有一方小池塘名为“照池”,故而宅院被称为照池门头。廊檐宽敞,“牛腿”“雀替”雕刻精致,棂格门窗美观大方。距此宅50米开外,有一个村里公用的大池塘,池水清澈,一年四季不会干涸。说来也怪,此池塘的修建竟是源于刘家先祖的一个梦。

刘宅建成之初,与赵家为邻,两家中间有一块空地。起初,刘、赵两家关系不错,后因生活琐事几番争执,关系渐冷。在一次争执后,刘家的先祖晚上做梦,梦到了一出“曹操杀刘备”的故事,醒来后心里大惊。他认为“曹”和“赵”谐音,而自家又刚好姓“刘”,梦寓示着赵家会对刘家造成伤害,大不吉利。几经思索,他请人在门口挖了个小水池,学着象棋上“楚河汉界”的设置,欲以水池来阻隔祸事,并将这个小池子取名为“照池”。

除了刘姓,沙河村大族还有陈姓,约占村民六成。据史料记载,陈氏系明清时自鄞县姜山陈氏大本堂、德声堂、雨钞堂宗迁入,衍为沙河头一支。

翻开沙河厚重的历史,在以男耕女织为主的农耕社会时期,该村曾走出许多商贾名流,为宁波商帮抹上靓丽的一笔。明时,镇海航运业已初具规模,沙河就有漂洋外出创业者。光绪年间出国谋生者尤多。当时,沙河人祝忠棠远赴日本东京、大阪开设宾馆、酒家,并引领乡亲在日本成功创业。那时的日本大阪是沙河人在海外发展的聚集地。光绪后期,陈氏族人分别在沙河村东西头创立积善堂、铭仁堂等商行,分号遍及上海、福建,财力雄厚。当时被称为商界“沙河瑜亮”,名噪一时。

积善堂创始人为沙河人陈期恪,清光绪年间在福建经营木材生意,名下有木庄10余所。清末,甬商在福州约有200艘宁波民船从事木材载运,贩到宁波市场售卖。陈期恪被推举为行业老大,并控制福建木材运输关税,统一价格,收取厘金,民间俗称坐南台。陈期恪发达之后,在沙河故里疏浚河道,转运物资,在村西头当典路一带建造积善堂陈家宅院,所需木材均由福建海路运抵沙河。该宅堂高墙壁垒,庭院深深,建筑精美,铜钉兽环,虽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难掩富贵之气。

陈氏后代族人在祠堂附近修建陈家进化学堂,普及乡村文化教育,福泽乡里。周边农家子弟均可免费入学。学堂与祠堂前后相连,五间开面,进深三间,上下两层,木质楼板楼梯,正面墙壁镶有精美雕花窗棂,为古典江南民居风格。学堂摒弃私塾旧制,启用新式教育,为初等小学堂,课程设置遵从民国教育部颁发标准;发动提倡白话文、破除迷信,普及新文艺等活动。学堂有教员数人,学生数百人,历经二十余载,为镇海培养出数以千计的文化英才。学堂在当时与三北锦堂师范遥相呼应,素有“小锦堂”之名。毕业生楼文敖,于1948年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七届运动会,获得5000米、10000米全国冠军,并保持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田径5000米、10000米赛事成绩最高纪录。

新中国成立后,进化学堂改为沙河小学,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村里的老人都对学堂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记忆颇深。似乎儿时稚嫩的读书声,犹在耳畔。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古老的和尚塘早已成为陈迹,难寻其貌。其塘基下的村落,因水运之便而兴起,也因水运式微而沉寂,终于慢慢老去。一幢又一幢斑驳的古老建筑,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