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都会骆驼桥

第一节 水陆都会骆驼桥

骆驼集镇地处旧镇北、慈东接壤腹地,为水陆都会、慈东商埠。以其为慈、镇、甬来往之孔道,行旅之要津,在清代中叶已是“市场日繁,商贾云集,车毂相击于其上,舳舻相接于其下”(《重修骆驼桥暨咸宁桥碑记》)。新中国成立前有大小店铺98家,蔬菜行11家,为方圆数十里蔬菜贸易集散地。

骆驼集镇由骆驼桥得名。据宋宝庆《四明志》记载:“骆驼桥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又据民国《重修骆驼桥暨咸宁桥碑记》:“骆驼桥自有明天启年间,翁公尚信奉母命捐资建造,慷慨好义,成斯善举……清同治十年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对两桥又进行重修。骆驼桥名由来,旧志均无确切记载,历来传说纷纭。一种说法是,骆驼桥中大河,古代亦称慈东后江,自慈城出南门至此共造六条大桥,此桥即第六大桥,后以“六大”的宁波方言谐音为“骆驼桥”;民国时期,随着骆驼桥商埠的形成,“六大”的地名也应运而生。当时,镇海县将骆驼桥南堍汤家桥、蔡家桥、周家楼厦、井头刘、前后唐、半西刘、桥里盛、华家、后华、翁家斗、雁宕庙徐家、金华、徐华、南胡、桥东厦等自然村设立乡,乡名叫“六大”,“六大”与“骆驼”方言谐音, “六大”的地名就由此而产生。这个于河南侧镇海县曾建有的“六大乡”,系六大桥之延伸;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古代,骆驼以东地区曾有盐场,盐商多用骆驼来此驮盐贩卖,在桥堍常栖骆驼,久而久之,人泛称此桥为“骆驼桥”。但这两种桥名说法,都没有史料记载。

骆驼桥集镇上最早居住的是盛、翁两姓。两家以贵胜堰为界,盛家在堰西,翁家在堰东。据史料记载,盛氏大约在南宋时迁入,始迁祖盛次伸,字秉刚,明州节度推官、知慈溪县事,居慈溪东乡骆驼桥,后子孙繁衍,聚居在慈、镇两地。当时,慈、镇二县以中大河为界,河南属镇海县,西支祠堂在河南,居住盛氏西支族人;河北属慈溪县,大部分盛氏族人居住在河北,由东西两支共同居住,光绪《慈溪县志》称骆驼桥盛家,属慈溪县德门乡四都一图,属四都一图的还有大河沿、林西房、半江周、贵胜堰。

翁氏家族相传是从十六世孙翁彦献于南宋初迁入骆驼桥的,以后子孙繁衍,自成村落,光绪《慈溪县志》称骆驼桥翁,属德门乡三都一图,同属三都一图的还有打铜门周、下河吴、杨家垫桥、周河头、东陈、仙草庵、黄沙闸。

清末民初,骆驼桥已经相当繁华,慈东商埠基本形成。骆驼桥集市老街临河而筑。西大河旁有南街,北起骆驼桥堍,沿西大河往南延伸,街在骆驼桥南首,故名。旧时,是通往宁波的要道,有店铺和航船埠头。清末,街上建有凉亭五间,又名新凉亭。亭东有童姓聚居,称新凉亭童家。

中大河旁有东街、中街、西街。东街,方景和弄以东至西柘墩庙(祀吴阚泽,旧址即今骆驼中学),称东街。中街,方景和弄以西至贵胜堰,称中街。西街,贵胜堰以西与盛家相接,称西街。街上商铺林立,市井繁荣,旧有大小店铺98家,有柴行、咸鱼行、蔬菜行11家,为方圆数十里土产贸易集散地。街与弄相交,有方景和弄、对桥弄、大盛弄、张家弄、大庙弄、银店弄、万兴弄、堰头大屋弄等,这些弄名都有它的历史内涵。

曾在山西当过知县的盛家人盛钟襄所作的《骆驼桥村竹枝词》,曾对骆驼桥的街市进行过描写,“夏瓜秋菜冬春笋,消受姚江土产多”,当时,余姚船来往不绝,骆驼桥所售土产一半来自余姚。“逢双开市骆驼桥,白蛤黄鱼味美调。最是居奇穿网货,晚潮风起满肩挑。”骆驼桥逢双日开市,水产海鲜品种多,特别是沿海的人在落潮后,肩挑 “穿网货”(小海鲜)沿街叫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宁波帮人士虞洽卿创建通运长途公司,招商承建宁波江北封仁桥到观城的公路,经过压赛堰、团桥、骆驼桥、澥浦、龙山、淞浦到观城,使得水陆交通更加便利,骆驼桥更成为慈、镇、甬三地的商埠,街市更加繁荣,客商云集,行人如织,来往不绝。

市场繁荣,带动百业。一些人从业补缸、补镬、修伞、修船、弹花等行业,泥匠、木匠、石匠、漆匠、篾竹匠、箍桶匠等人员活动在骆驼桥一带,进行开店设摊,还有砖瓦、桐油、麻筋、石灰、打铁、铜匠、铅皮匠等各色店铺。制香、服装(老式裁缝)、鞋业、土织袜等小作坊也随之兴起,手工业生产开始发展。

如今,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这些老行当已经逐渐消失;而骆驼桥老街,也随着旧城改造的需要,渐渐改变了她原来的面貌,新的街市将逐渐形成,只给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留下斑驳的记忆,和渐行渐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