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子来庶来桥
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记载,庶来村系原行政村名,因有庶来桥而得名,庶来桥村辖外东黄、庄屋、山头黄、蔡家岙和蟹蛏港胡家等自然村。
1950年6月为长石乡黄杨村。同年划入蟹蛏港胡家。
1961年10月属长石公社,称庶来大队。
1983年10月改制属长石乡,称庶来村。
外东黄位于中心村东南2千米。村处山头黄东,居户姓黄。黄姓祖籍安徽,南宋末迁三北龙山田央黄,后一支脉分此,已有700余年历史。旧有芮仙庙,今废。庄屋位于中心村东。清光绪间,费市严家巨商严筱舫建墓于此,因此得名。始由黄姓居此守墓。新中国成立后庄屋曾办庶来小学,今居户系旁村迁入。山头黄位于中心村东。由黄姓世居,村处隆庆山南麓之首,因名。黄姓系外东黄同族。蔡夹岙,鸡笼山东麓。古代地近海滩,俗称晒虾岙。1995年区文物部门考古发掘的商周遗址,就在岙外东北侧附近。南宋初有蔡姓自慈溪县海甸迁此,以姓名岙。旧有隆庆庵,又称胡老庵、茶园庵,坐落隆庆山麓,今废。蟹蛏港胡家,位于东里许,原属汶溪乡,1950年10月划入长石乡。
庶来村不远处,是杜郭港(薛家河),河道两岸用水泥板铺砌,岸上园林式的花草绿树,整个河岸看起来优雅秀美。2007年薛家河列为姚江东排工程的北大河,浚宽河面60米,遂将老桥拆除,迁建于十七房村,在原址新建了钢混结构三孔水泥平桥,即如今看到的新蟹蛏桥,桥长60米,宽8米。
汶溪港河上南北向架着的是庶来桥。和透着世俗亲切的蟹蛏桥桥名相比,“庶来”二字透显着江南婉约柔美的诗意。《诗经•大雅•灵台》有云:“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这句话是说在今陕西一带建造灵台时不用着急,老百姓自动自觉,如儿子孝顺父母般前来帮忙。后世将“庶民子来”引申为“民心归顺”的意思。据《镇海地名志》记载,庶来桥建于南宋,原系三孔石桥,由里人黄麟所建,亦名黄麟桥。明、清时重修。1974年改建为钢混结构三孔桥梁桥。1988年重修加固桥面,全长18米,宽4米。2006年因姚江东排的北大河拓宽河道后重建,桥面宽达9米,桥长有60米。
庶来村沿山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年代,这里已有先民繁衍生息。秦朝以前为越国东南境地属句甬。1995年,镇海区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暴露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约80厘米,划分为三层:第一层出土唐宋时期建筑板瓦和瓷片。第二层出土的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泥质罐、夹砂红陶、青铜器、石器等。第三层出土的有泥质红陶、印纹硬陶和泥质灰陶。出土的那些器物上有近20种纹饰:回纹、叶脉纹、麻纹、曲折纹等。出土的青铜跪俑,制作造型十分精美,光亮无铜锈,与越王勾践剑加入具有防锈作用的硫化铜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当时先进的青铜制造技术,这在宁波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另有一件青铜双孔刮削器,通过分析其造型特征,发现其具备了造型轻薄、双孔、锯齿等铚的几大要素,被认定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铚。青铜铚当时是收割农具,认为庶来遗址这件青铜铚代表着青铜铚的一种类型,极具典型性,据此可以重新判断吴越时期此地的农业发展程度。
庶来遗址的发现和挖掘,为探讨宁波地区商周时期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