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汉塘后成市

第一节 千年汉塘后成市

汉塘,位于甬江北岸。乾隆《镇海县志》称“汉堰”,为往来孔道,离镇海县城7.7千米,距宁波市中心8.5千米。

查阅历代史志,汉塘始建年月无从考证,传说建在汉朝。原来的甬江江面很宽,每逢秋汛大潮,海水逼岸上田。为防止造成水灾,当地百姓合力建起一条土塘,后人称之为汉塘。汉塘是庄市一带最早建造的江塘,汉塘以南地区旧为甬江滩涂。查阅历代史志,甬江上游有一段直角转弯的江流,被称为拗猛江。江水经过此地后,水流变慢,所带泥沙便沉积下来,又因潮汐的回流作用,甬江南岸变得越来越陡,北岸越来越平。

甬江潮起潮落,汉塘外泥沙淤积成滩涂。随着岁月流逝,滩涂加高,变为陆地,芦苇、咸水草丛生,而江面变得狭窄,船只进出都紧靠南岸行驶,因南岸江水较深。天长日久,汉塘逐年变低,也便失去了当年拦潮的作用。人们另筑新塘,老塘慢慢废弃。后有张、林、刘、杨、冯等姓族人来老塘边定居,垦荒造田,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载,张姓先祖迁居过程不详,林姓先世在清乾隆年间从庄市老鹰湾迁此,刘姓先世在清乾隆年间从贵驷桥迁入,杨姓先世在清中叶从慈溪迁入,冯姓先世在清乾隆年间从慈城西门迁此,此后五姓家族子孙繁衍。汉塘一带随着居户渐增,形成汉塘、张家、林家、刘家、杨家、冯家6个自然村落。

汉塘市,清时属东管乡三都三图。同属三都三图的还有檀树桥、市前周、市后周、贺驾桥、杨家车头、市前余、冯家、双根桥、前陈、中陈、潘陈、老屋王家、下通头、金唐、里夏、朱家港潭、田厂、大吕隘、何王、西陆、曹家堰、半路张、田洋张、林家桥、李家堰、半路张桥内、张家堰、横沟河头、寺桥头、小庄、外庄、老陈家庄、新蔡家、三官堂等。民国设乡,乡所在地汉塘。

随着汉塘居户渐增,以汉塘为中心遂成自然集市。民国《镇海县志》载:“汉塘市,集市三、五、七、十日。”汉塘集市旧有一条300米长的双面老街,老街店铺林立,有当铺、中药店、百杂店、酒店、客栈、米店等数十家,系汉塘、冯家、余家、张家、田野王、贺驾桥等自然村落老百姓的集市贸易中心。每天清晨,附近农民担些鸡蛋、青菜、萝卜等农产品来老街赶集,热闹非凡。当地人相传,汉塘市街是一条头西尾东的龙,龙头在恒益杂货店前面,店前左右两只圆形槽为龙眼,龙尾甩在东面河中央。

元宵节前,在正月十三这天,各家各户就把灯挂起来,集市街面,茶店酒肆,到处张灯结彩。人们赏灯、赛灯、行灯会、猜灯谜,白昼为市,夜间燃灯,竞放光彩,蔚为壮观。最为热闹的是正月十五行灯会,街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民间艺人各显神通,展示各种绝活。舞龙灯随着乐曲节奏来回滚腾,舞狮的跟在后面,车子灯形如花轿,随后是跑马灯。观灯的人摩肩接踵,到处人山人海。

街西旧有东岳宫,东梢木庙。每逢节日,群众自发组织庙会,请戏文班子来庙里做戏,以村街为中心进行行会。庙会期间,人头攒动,行人如织,小贩们沿街叫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慢慢消失,群众自发成立了“三七剧团”,活动更是频繁。东岳宫后改为学校,学校内传来琅琅读书声,为老街平添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旧时,交通以内河运输为主,街东面的汉塘河是人们出行的唯一水上通道。在镇海,每天有两班来回定时航船,经停汉塘,载货、载客。河中还有临时的乌篷船,俗称“脚划船”,犹如现在的“的士”,随叫随走。据村中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这条塘的塘基宽八九米,高约两米,顶宽六七米,中间是一条两块石板宽的路,左右两旁建有许多坟墓。1960年,因平整土地的需要,毁掉了这条已不起作用的江塘。

20世纪70年代始,汉塘市街逐渐冷落。21世纪初,因建设需要,整条街被拆迁。现在汉塘市街已被夷为平地,找不到任何遗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