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绅商修海塘
民国时期,有记载的规模较大的修塘行动共两次,皆因台风、暴雨、海潮泛滥造成海塘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发起。
据县志记载:民国十年(1921),风水为灾,崇邱、海晏、灵岩、泰邱、郭巨等乡海塘、道路、桥梁多被冲坏,田禾、棉花均受害。适逢秋季大潮汛,海潮借西北风之力冲击塘石。海塘岌岌可危,修缮迫在眉睫。
当时的知事盛鸿焘筹措修塘事宜,无奈县里财政薄弱,物资匮乏,修缮海塘之事无法实施。镇海士绅盛炳纪、李徵五、方积蕃、洪成璂、乌人垚、董杏生等组建的塘工协会,建议以劳役、赋税的方式筹集财物人力,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当年的洪涝灾害造成江浙一带大面积受灾,百姓流离失所。各地同乡会纷纷在上海等大城市募捐,在沪同乡会募集赈灾款及物资不计其数。乡人奔走呼吁,想借此机会筹得一部分修塘资金。此举得到了会稽道尹黄庆澜的支持。黄庆澜向来拥有仁爱的名声,是当时比较有声望的人物,由他出面的事一般都能得到重视。于是,浙海关税司甘福履同意了黄庆澜的提议,募得华洋义赈会余款银币十余万元。
从壬戌年(1922)二月开工,土木工役夜以继日地劳作。“六、七月间又多次遭遇风灾,隳其版筑,而卫难补败,众志益奋,式砥式遏,狂流卒以毕恬。”“同年十月十八、十九、二十日遭第三次飓风,淫雨成灾,县城水深五尺。”修塘之际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其中艰辛不言而喻。翌年(1923)八月,修塘终告成功。此次修塘耗银138800余元,重修后海石塘一千零二十丈,土塘三千四百丈,塘上建庆安、鸿福两亭。
“庆安亭”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钢筋水泥结构,中有一石桌,环有长条石凳。亭名含道尹之名。会稽道尹黄庆澜(1875—1961),字涵之,法名智海,清代副贡。民国八年(1919)十二月至民国十三年(1924)十一月任会稽道(俗称宁绍台道)道尹,后追随印光大师学佛,弘扬佛法。
“鸿福亭”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钢筋混凝土结构,四柱三间盔盖顶,红石板铺地,后有长石凳。亭内西面墙上嵌有一碑,刻有《重修镇海后海塘记》,落款为“民国十四年乙丑三月,慈溪冯幵撰”。“鸿福亭”之名取自知事及税司之名。知事盛鸿焘、税司甘福履在修塘之事上筹资最多,功绩尤著,为表敬意,各取两人名字中的一个字合为亭名。盛鸿焘,字蔚堂,广东香山人,光绪壬午(1882)举镇海知事,尽心民生,亦关心地方文史,是民国《镇海县志》主修人之一。甘福履(1874—1931),英籍人士,于1891年至1928年间供职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922年任浙海关税务司关长。

2018年4月,后海塘修缮

20世纪70年代的后海塘
此次修塘,镇海闻人朱忠煜功不可没。朱忠煜,字彬绳,光绪年间被推为镇海商务分会总理,筹划地方兴革事宜,排难解纷,甚得舆论嘉许,曾筹募巨款发起疏浚前大河、中大河及濠河。1922年春,众议大修后海塘,朱忠煜主其事,晨夕筹划,躬亲监视,功垂成,而病又复,扶杖蹒跚,巡视不辍,见者相与感叹。次年秋竣工,适逢飓风大作,而塘屹峙无恙,实心任事之效,乃益昭著耳目矣。时会稽道尹黄庆澜、华洋义赈会英人巴显荣、浙海关税务司英人甘福履及旅沪诸乡老王一亭、李宝裕、盛竹书、谢蘅窗等莅镇巡视塘工,叹为艰巨。
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四日,又遇飓风、水灾,新修石塘罅漏迭出,万弓塘数处倒塌。县水灾善后会召集七区士绅,于十一月组建修塘局并开工。民国二十二年(1933)九月本可修竣,但据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二年九月暴风雨,海潮突涨,塘堤倒塌,拔树起屋,咸潮入侵县城,毁屋三百余间,受损房屋数千,冲没船只百余艘,毁棉地六七万亩,无归宿者数百户,待赈者四万余人。当时风潮尤烈,石随浪出,塘与路都被损坏。
此时已无巨款可筹拨,开工之始,“仅县政府拨浙江水灾急赈会银洋一千元,本县水警局及零星捐户千余元”,“因亟向沪甬捐募”。上海及宁波募款者俞佐庭、俞佐宸、陈兰荪主其事,又得乐善者相赞助。修塘历三载之久,终于1934年7月告成。总计修塘用银币五万余元,修路用银币五千余元,筑亭用银币三千元。此次募款,俞氏兄弟捐助最多,实承其封翁遗训。其父名嘉言,前次修塘曾与其事,功不可没。鄞人袁履登为其封翁九十寿,助修塘银币八千元,其父名燮元。乡人为纪念之,在塘上建“嘉燮亭”,“尤愿塘成以后,山川嘉应,阴阳燮理,得永永保此丰乐也”。

后海塘漫步
“嘉燮亭”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钢筋混凝土结构,三楹,盔盖顶。亭正中植一碑,刻有《续修镇海后海塘记》,两边有长条石凳,前三面置镂空护栏,亭额“嘉燮亭”三字。今“嘉燮亭”三字不知何年何故被凿,但字的残存轮廓,尚能辨认。
绅商捐资、筹资修塘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是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局势动荡不安,权力结构在战乱中不断重组整合。而绅商阶层兴起,并以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为媒介,不断介入地方政治,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承担起惠及民生的慈善事业。
后海塘经此两次续修和新中国成立后多次维修,至今完好。

后海塘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