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两名古通济
汶溪通济桥,一桥两名,少见为奇。清代诗人冯汝霆有诗云:“一曲文溪水,传言越相居。山川余霸气,里宅但荒墟。祖道辞犹在,湛身恨孰如。何须辨邹郢,过此重欷歔。”
诗中的文溪水,就是如今九龙湖镇的汶溪,地以溪得名。相传越国大夫文种曾在汶溪象鼻山黄松岭溪隐庵故址隐居过。
旧时,当地人为纪念文种在此居住过,特筑“黄松亭”一座,亭内竖“文种传记”石碑。文种为培养年轻学子,经常在此讲学,后人便建了“文种书院”。据当地老人介绍,在西方禅寺的墙壁上,曾嵌有一块文种书院石匾,后来西方禅寺被拆,建汶溪粮站时被作地基用了,其后粮站被拆除,石匾不知所踪。
现在的汶溪老街,街路上的石板地已被混凝土替代,两侧的房子新旧参半,旧的灰墙黑瓦,木门木窗,马头墙;新的白墙红瓦,塑钢门窗。但整条街仍基本能保持旧时格局。临河的屋后家家都有埠头,方便人们洗涮。
汶溪老街长1100米,宽3米,南起三官堂,北迄汶骆公路,这里曾在宋代被称为慈溪六大集市之一,以八部庙分上街和下街,庙西称上街属汶溪村,庙东称下街属中心村。
据明朝天启年间《慈溪县志》记载:“元时其地民物富庶,商贾辏集,有酒楼三座,歌管之声不绝。”当时,这里除了商贸、酒肆、客栈,还有许多酒、染、织等作坊,竹、木、铁、银、铜、镴等手工业也很发达,每逢农历双日,街上、船上、桥头摆满山货、水产和四时鲜蔬,热闹兴旺。1950年后改为日市,镇上设有供销社,有合作商店等20余家,农副产品均沿街设摊交易。
老街有座红色的高大建筑,即八部庙过街戏台楼,为明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前演庙会戏时,亭中架起戏台演出,平时亭下为行人憩休之地,亦是农贸场所。它的建筑很特别:三间开前后两殿,抬梁结构,分别在街的两边。前后殿之间设街亭,街亭之顶是戏台的藻井。利用两侧石柱的榫口,插入木梁、铺上木板就成戏台,卸下即为通道。
八部庙是唐金吾大将军孙惟晸的祀庙。将军当年率八部军平定黄巢之乱,为唐室立下汗马功劳。当时明州有海盗、山贼出没,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委将军任靖海镇节度使,他建翁山城、设蛟门关,剿抚兼施,很快平定了明州的盗贼之乱。将军去世后,皇帝亲制御文,立庙岁祀。“率众勤王勋垂唐代;住居弭盗泽被明州。”后殿石柱上的一对楹联,记述的就是将军当年为国尽忠、惠及明州的事迹。
八部庙前殿东墙有一古碑,碑额为“浚河碑记”四个篆字。碑文开篇说:“慈邑之东众山之水汇焉,是为文溪,或曰其水清泻成文故名;或曰春秋时文大夫种故里也。”碑文落款是嘉庆十六年(1811),为慈溪知县张久照撰。
汶溪老街上的古桥当数通济桥,在下街72号门前,桥墩条石错缝叠砌,东圆西尖,桥面石板平直衔接。桥的西侧桥栏镌刻桥额为“古通济桥”,东侧刻额为“大漳桥”。据桥边人家介绍,一桥两名,原来是多次重修之故。“古通济桥”,桥名古意往来通达,那是桥梁的通用功能,故江南之地以通济作桥名很常见。当年此地也为古越国之交通要道,往来通达自然十分重要。“大漳”之漳,意为 “源出高山,流向低地的河流”。源高流低,很契合汶溪地域地理;也许还为此地原属古句章之地。句章是古越时之城,据考证为现慈城王家坝,余姚江城山渡近处。老街近文种故里,往东为庶来村商周遗址,往东南为宋“保国寺”,往西为河姆渡遗址,北为唐代小洞岙窑址。桥古名通济,即地古、河古、桥古。
大漳桥向东,就是文种故里桥。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僧如艮于文大夫故居遗址上建造溪隐庵,后来溪隐庵年久失修,至嘉庆四年(1799)僧人致宁重修此庵,并于道光十五年(1835)立《溪隐庵碑记》。光绪七年,僧人净果扩建溪隐庵并改名为西方禅寺,有前、中、后三大主殿,另设藏经阁、厢房和放生园等各种用房近百间。净果为传承文种故里旧脉,特在大雄宝殿正大门竖四根方型大石柱,分别镌刻二帧长联,其中一帧:“地以人传,想当初文公(指文种)偶隐清溪,能使辉增东土。”“寺因宅改(寺院是文种居住的宅子改建而成),到今日净老重兴名刹,顿教乐慕西方。”对联将文种故里的变迁写得一清二楚。汶溪当地有重教兴文的民风,汶溪“不拜孔子拜文种”的习俗是独一无二的。

古通济桥

大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