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门外四吊桥

第二节 古城门外四吊桥

吊桥,是古时设置在城濠(护城河)上的桥,也称“钓桥”。《武备志•军资乘》曰:“钓桥,造以榆槐木,其制如桥,上施三铁环,贯以二铁索,副以麻绳,系属于城楼上。桥后去城约三步,立二柱……置熟铁转轮为槽,以架铁索并绳,贵其易起。若城外有警,则楼上使人挽起,以断其路,亦以护门。”所以吊桥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目的是保护城池。

唐乾宁四年(897)筑有泥城,此为镇海古县城建城之始,其址即现人民公园、鼓楼前、东长营弄、中山路至米行街一圈。后因护潮及御敌需要,自明代之后,历经扩建和多次修缮,一度固若金汤。可惜因当年的条件所限,南宋宝庆以前,没有留下当时县城地图。宝庆《四明志•镇海县治图》、嘉靖《宁波府志•镇海县治图》也都没有吊桥的标示,直到光绪《镇海县志•镇海县城图》面世,才清晰地标示镇远门、南薰门、清川门、武宁门、向辰门外均有吊桥。但遗憾的是,向辰门吊桥的详细情况后似失载。

民国十八年(1929)为拓建道路拆南薰门和武宁门。1941年日军侵占县城后,拆毁城楼上建筑物,城池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拆清川门,1957年拆镇远门,1962年拆向辰门,其址俱改建道路。20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全面启动,先后拆除东、南、西三面城墙,填城河建城河路。镇海古城遗迹遂仅剩后海塘之城墙了。不可忘却,镇海之古吊桥和四吊桥时代的古镇海。

镇远桥 位于镇海古城镇远门(俗称“东门”)外濠河上,初为木质吊桥。民国初期改建为混凝土结构桥,桥长8米,宽4米。1984年建城河东路时填城河,这座桥被拆除。

南薰桥 位于镇海古城南薰门(俗称“大南门”)外濠河上,初为木质吊桥。民国十八年(1929),因市政建设而拆城门拓路,并拆东城墙一段建小菜场,将吊桥改建为混凝土结构桥,桥长12米,宽6米,名“南薰桥”。1974年重修,1984年建城河路时,填河拆桥。

清川桥 位于镇海古城清川门(又称“小南门”)外,初为木质吊桥。民国十八年(1929)将吊桥改建为混凝土结构桥,桥长8米,宽4米。1984年建城河时,填河建城河路,桥废。

武宁桥 位于镇海古城武宁门(又名“武平门”,俗称“小西门”)外濠河上,初为木质吊桥。民国十八年(1929),拆城门改筑道路,将吊桥改建为混凝土结构桥,桥长8米,宽4米。1984年建城河路时,填河拆除武宁桥。

如今,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现代军事的发展,用吊桥来防御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这些吊桥的消失,虽无奈但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