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传奇横河堰

第四节 包家传奇横河堰

横河堰包家充满传奇。在紧锣密鼓的拆迁征程中,钟包村居然还留有部分村居,特别是兆龙小学和东七房后新屋依旧,苏钟包的痕迹依然明显。这里,连着官仓港河的横河,还能见到水头,还能找到苏钟包故事的渊源,有点意外。

在没有动迁之前,钟包村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从包氏家族返乡反哺故里开始,兆龙路、钟包村路和牌坊、兆龙小学、包氏宗祠和包玉刚故居修缮等项目的实施和发展,使钟包村名闻遐迩。古时,钟包村又名横河堰,因包氏祖先曾在村前的横河上筑土为堰而得名。

据民国《镇海县志》载:横河堰,三都。此堰坚固,虽有大水冲击,亦易修。其实,这只是一条太平常太一般的小河,小到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河名,也许其横穿小村落,便被乡里俗称为横河。就像珠串一样,苏、钟、包三姓沿河建村,横河就是三姓人家的母亲河,外称苏钟包。因为旧时横河上有堰,于是此地就有了被记录在堪舆图上的名字:横河堰。在三姓的各自家乘上便被录为横河堰苏家、横河堰钟家、横河堰包家。其中横河堰苏家,清顺治元年(1644)自慈溪樟树村苏家迁至庄市官田沈,再由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现址。横河堰钟家原迁地不详,据方志记载明初迁到此处,算来也有六七百年时间。苏钟包三姓都有上代出外谋生,回乡里造屋建宅,修桥铺路。相对而言,近现代包家更为突出,主要是因为有包玉刚先生一脉的东七房包家。

包玉刚故居

据天一阁《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藏本记载,横河堰包家为北宋名臣包拯后代,其先辈随高宗南渡到临安,儿孙又从临安分支迁到镇海。横河堰包氏的始迁祖包世忠公,在元朝末至正年间(1341—1367)随兄包世懋公徙于定海,三十年后,朝代更迭,已是明初(1368)复迁镇海东管乡。其子包启宗、包胜宗分别为东西两房之分支祖。《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卷首载序、凡例、传记铭序,史料丰富,述及多位族人在沪、浙经商之事。卷一至二世系,卷三至六世次录,卷末启秀册。谱内附清李宗窻、叶景揆撰文。

十余年前,镇海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在钟包村后新屋一间破堂屋内发现《恭录后新屋记》8扇木刻屏风。屏风高115厘米,宽46厘米,阳刻文字共605个,颜体,字迹极为秀美。字屏由鄞县洪家滋撰文,嗣孙包振钧拜识,文人学士董天览敬书,刻于民国十三年(1924)。 这一发现,为研究包玉刚故居的由来提供了第一手史料,也进一步证实包玉刚先祖是宁波帮的早期商人。《恭录后新屋记》文字如下:

镇之西郛十八里为清泉乡,面江而背海。河水横带。居人筑土为堰,以资水田之利。有包氏者,聚族而居此,累世矣。其嗣裔祖楅,虑其族之繁且远而无征也,乃辑家乘为支谱,以追述先德所由来,属余为之序,而告曰:自吾迁镇之高高祖奎祉公,宋龙图阁学士谥孝肃之二十世孙也。幼贫,藉针神以自给,而性素狷洁,虽匮乏不妄取。受嗣以入不盈指,乃客瓯,贩缯有年矣。一日,道经天台,宿逆旅,诘旦启行。众客哗然,争先就道,行李杂沓。抵暮投止,则诸物犹是,而锦衾角枕非复青毡旧物矣!骇视中有封函,一汇票五千两,白提二百金。心知为肩夫所误,亟访同舍,不获。乃仍返旧店,冀可反壁,而人去台空。数日,终无迹至者。不得已,识于壁而返。越明年,而其人至,询为闽之木商。盖当时,彼以银票巨数,恐捷足者先得,故趱程去,而其余非所顾矣。再至旅店,见壁上公所题,方悉。至此,因出公襆被相质。公即以如数归之。彼此互易,封识宛在。客心感公,请留银为谢。公白:吾留数千金以待君,宁取此二百金乎?坚不受。客既高公之义,而又怜公之贫也。因语主人偕至闽。由是获利起家。凡十年,归置田产,而营菟裘而老焉,即今族称后新屋者是也。阅今八九传矣。而吾辈犹得以居处饮食,无贻冻馁忧者,皆我祖盛德所垂裕者也。余闻之有感焉。嗟乎!见得思义,修士所难,人生三代,下身不被,道不拾遗之化,即求之士林,如裴晋国,其人者曾不多见,况于居肆者乎!其天之性生者然乎?抑其家范之遗,有以牖启之乎!如公者,洵不愧为孝肃之后矣!虽然,公以廉直继乃祖风,而公之嗣裔能述公之德以光示后人,是又无愧为公之后者也。余故不文,因乐其事而敬述,所闻如此,敢云序乎哉!

鄞县洪家滋拜撰,嗣孙振钧谨识。

民国十三年春后学董佑栻敬书。

从落款中可见,撰文洪家滋(1862—1941)是鄞县人,他是近代宁波著名的文人,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第二甲进士,字务臣,号莳圃,选庶吉士,官编修,官户部主事,书法出二王。洪家滋在早年的宁波商帮中很有影响。屏风记载的正是包玉刚的太祖父包奎祉的诚信故事,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历史上的包奎祉生活于清朝光绪年间,曾是苏钟包包家的读书人。包奎祉公确实幼时家贫,以缝衣为生,又潜心读书,数次去参加科考,都没有考中,后来做起了丝绸生意。

横河堰包氏后人出了包兆龙一脉。包兆龙又名大澍,先后育有三子四女,其中二儿子就是包玉刚。包兆龙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汉口一带经营工厂,制作鞋子和帽子,至1940年转往上海开设银号,并于1948年迁居香港。包兆龙热心公益,于香港设立包兆龙助学金,资助青年人升学深造,并曾资助香港苏浙公学扩展校舍。包兆龙其后亦于内地各地参与多项公益项目。包兆龙逝于1982年,享年87岁。香港政府于1984年追委包兆龙为太平绅士。

作为宁波帮文化旅游景点之一的包氏故居,就位于今天的镇海区西南庄市街道钟包村,老地名就是东七房后新屋,这里是世界船王包玉刚出生地。包玉刚先生生前是香港金融界和商界巨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宁波开发建设协调小组顾问

东七房后新屋墙高院深,五间两弄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东首正门外当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阡陌交错,河道纵横。从1984年到1989年,包玉刚曾6次回家乡,其故居后新屋亦曾两次修葺。1989年,镇海区政府拨款收回西首正房及西侧厢房,重加整修,作为故居陈列室,并于天井及南墙安置了包兆龙先生全身铜像和大理石碑文。陈列室里挂有邓小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包氏的照片,以及包玉刚捐资兴建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兆龙图书馆和宁波大学等的照片。

包玉刚于1918年出生在横河堰包家,1991年在香港病逝。他谱名包起然,16岁随父亲包兆龙在武汉的自营鞋庄工作,抗日战争后转而从事金融业,1955年开始在香港经营海上航运贸易。由于他善于分析世界经济动态,又有银行工作的背景,至1980年,其名下已拥有200艘商船,排水量总计2000万吨,居世界航运业之首,时称“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一生好学。在武汉时,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学习金融管理。在香港时,他每天晚饭后学英语,还常向女儿请教英文的日常用语。他的座右铭是“持恒健身,勤俭建业”。包玉刚取得辉煌成就,延续着横河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