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头寻里洞桥
里洞桥村位于骆驼东2.6千米,贵驷东0.3千米,村委会驻地,208户、422人。原有陈家村,1958年搬迁到王家团。里洞桥与贵驷集镇相邻,村民与居民混居。
里洞桥所在地,原先叫三门头里。中大河流经贵驷桥后,往东有一条支流叫门前河。门前河地势低于中大河,通南洪出海口,是一条泄洪水道。门前河上建有三座桥,村中有刘姓三兄弟,刘老大是文官,他家门前对应的是村西头的高洞桥,也称贵元桥。贵元桥两边有栏杆,四根石柱立在两旁,成拱形,桥座西面有一副对联:“东玄浩涛远,西来活水多。”刘老二家对应的是中间的平桥,也称中央桥。刘老三是武官,对应的是最东面的高洞桥,也称贵显桥。村中的东门头、中央门头、西门头整个建筑成“蟹”状,廊檐建在一起。村民操办红白喜事经过这三座桥时,雨天不打伞,走路不湿脚。因为把东中西三个门头相连在一起,于是就以这三门头为里名,后沿为村名。至于后来改成里洞桥村,与贵元桥有关。1964年村里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号召,为了村民拉车,扁担挑稻谷、棉花等出行方便,把拱形的贵元桥改为平桥,并改名为里洞桥,村名也就以桥为名,一直沿用至今。后来随着门前河道泄洪功能的消退,1985年填河造路,这三座桥也就被拆除了。
看似平常的一个弄堂口,却有“太史弄”的铭牌。太史弄南起贵驷路,北至景德路,长90 米、宽3 米,混凝土路面。这里面便是太史第。太史第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被改为国营渔网厂。后来渔网厂停办,就把房子分别卖给了好几户人家,现在都是杂姓人居住。大门一侧挂着“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文保登录点 景德路太史第”的牌子,门框是红色梅园条石,两扇对开的木门关着。门楣上曾经雕刻的图案和文字,现在只剩下一个长方形的空框。
据《镇海文物大观》记载,太史第建成于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599平方米,由前后两正房、左右两厢房组成。四合院重檐两层楼房,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廊檐宽阔,四廊环绕,立柱、“月梁”“牛腿”粗大,明堂宽敞。是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刘崇照故居,宅名“太史第”,弄因而得名。
和太史第仅隔一条弄堂,就是高门大院的镇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3年的“刘聘三故居”。
刘聘三故居前,有一长满茂盛水草的池塘,叫郑家池塘。据传,郑氏十七房将女儿嫁到三门头里刘家时,嫁妆样样置备齐全。新媳妇的公公说:“你们家什么都准备了,可是总得用我们家的水吧。”郑氏新娘子的父亲得知后,请人在刘家大门口东向凿了一口大水槽,安好石栏杆护板,石柱上立着一只只雕刻精美的石狮子。这口水槽成为轰动一时的“嫁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故居中西合璧,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由两进楼屋加东西厢房组成。廊檐施圆形水泥柱,水泥结构凉台。全宅完整,结构牢固。跨入刘聘三故居的大门,上面挂着“景德堂”的牌子,墙的两侧挂着贵驷历史沿革、刘氏故居、贵驷名人、镇海县志等历史资料及图片。地面由难得一见的西洋马赛克铺就。明堂两侧的墙上同样挂着贵驷的历史沿革、丰厚人文、岁月印迹和美好未来等宣传资料。西厢房抬头可见由一根根粗大的方木梁架设而成,挂牌为“书茶室”,供村民在这里打牌聊天,消磨时光。东厢房挂牌为“刘公室”,墙上贴有“刘景德堂家谱”,刘聘三自述、刘聘三夫妇和女儿等的照片,还有一份中华劝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收据,董事长一栏的签名便是刘聘三。
出生在里洞桥的刘聘三,是宁波帮实业家,曾任中华劝工银行总经理,宁波旅沪同乡会常务理事,镇海旅沪同乡会副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