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古桥明珠遗阡陌

附录二 古桥明珠遗阡陌

蛟川街道

五里桥 又名“五里牌桥”,在蛟川街道五里牌村东侧,村以桥得名。始建年代不详。此桥于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由里人重建,为单孔门式石板桥,全桥现保存完整。民国十五年(1926)6月重修,为条石结构,一孔,长4米,宽2米。

陈家桥 位于蛟川街道陈家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时重修。条石结构,单孔,长6米,宽2米。

俞范桥 位于蛟川街道俞范村东北,跨石塘下河。1934年建,1979年改建,单孔,长10.37米,宽1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吉祥桥 位于石塘下村陈家自然村,其名得之于祝愿建宅、建庙、建祠、办事顺利平安的意思。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月重建。石板平桥,结构基本完整,建筑工艺采用了一丁一横榫和错缝垒砌的方法,比较坚固。

庄市街道

三眼桥 在庄市街道前河上。始建于清代,石结构三眼桥;1992年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梁桥,桥长11.3米,桥孔宽4米,桥面宽3.5米。

闸桥 在庄市街道胜隆村。建于清代,1956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0米,宽2.5米。

千岁桥 位于庄市集镇东北侧康宁医院前,南北向架设在浜子港上,为兆龙路连接庄俞公路的公路桥。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由里人董杏生、叶庚年等20人合资捐建,因时值捐资者年龄相加巧合千岁,故名。此桥建筑占地面积187平方米,为三孔混凝土弧形桥,全长25.7米,宽4.9米,高4米,可行汽车。全桥结构严密,设计科学,桥面下四根脊梁极为坚固,用材来自国外,全桥气势雄伟,保存完好,是民国时期桥梁建筑的典范。1993年在修建兆龙路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桥,全长20米,桥面加宽至7米,主孔径11.4米。

忠孝桥 位于庄市集镇东北侧,南北向架设在浜子港上。1929年由里人共同捐资兴建,系混凝土结构单孔拱形桥,桥长13米,孔径宽11米,桥面宽5.4米。

椿荫桥 位于庄市集镇西南侧,南北向架在东河上。1947年由“三乡公益堂”募捐建造,为兴建宁镇公路的公路桥,系混凝土结构单孔拱形桥,全长16米,桥面宽5米。1987年在修建兆龙路时,改为单孔平桥。1995年拓建兆龙路时,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4车道公路桥,全长21.5米,孔径宽16.1米,桥面拓宽14米。

永丰桥 在庄市街道永丰桥村。建于清代,1952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0米,宽3米。

长河桥 在庄市街道田野王村,1945年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0米,宽2.5米。

振龙桥 在庄市街道朱家岸村,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条石结构,一孔,长4米,宽2米。

百岁桥 在庄市街道后倪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5米,宽4.5米。

送彩桥 在庄市街道老鹰湾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2米,宽3米。由当地巨商董杏荪之妻、贵驷憩桥人贝爱菱女士作为嫁礼捐资建造。

王逍桥 在庄市街道光明村,建于清代。条石结构,一孔,长10米,宽2米。

大升桥 在庄市街道钟包村,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现桥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2米,宽3.5米。

太平桥 在庄市街道光明村,建于明代,1969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0米,宽2米。

沈葛刘屠桥 又名“黄龙桥”,在庄市街道沈葛刘屠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1974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孔,长8米,宽2米。

汉塘桥 在庄市街道汉塘村,建于清代。1975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0米,宽4米。

碶闸桥 在庄市街道阮家村,建于清代,1977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0米,宽4米。

贺驾桥 在庄市街道贺驾桥村,东西向跨在塔前河上,建于明代。条石结构,一孔,长10米,孔径3米,桥面宽2米,桥面置有护桥坐栏,系传统建桥工艺构筑。198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桥。

白云庵桥 在庄市街道勤勇村,建于清代,1975年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孔,长3米,宽3米。

西陆桥 在庄市街道西陆村,南北向架在官仓港上。桥南为城镇内之街桥,桥北接汉塘路。建于清代,1974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2米,宽4米。1992年拓建西陆路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板桥,桥长13米,孔径宽6米,桥面宽6.6米。

曹家洞桥 在庄市街道联盟村,建于清代,条石结构,一孔,长10米,宽2.5米。

古稀桥 位于钟包村苏家自然村横河港上,系三孔混凝土结构桥,南北走向。全长19.7米,宽6米,高4米,跨度较大,四条宽脊结构坚固,拱形桥面,桥旁设有纤路,桥栏刻“古稀桥”三字,全桥完整。据当地老人说,该桥是董杏生用七十岁做生寿金所建。

义庄桥 位于钟包村叶家,横跨义庄河,为单孔石砌桥,建筑占地面积74平方米。此桥曾有过一次修缮,桥面改为混凝土结构。桥长14余米,宽5.2米,高3.2米。该桥于1904年与叶氏义庄同时建成,由叶澄衷嘱托其子修建。

如意桥 位于勤勇村西王自然村村河上,单孔平板桥,桥长10米左右。桥板两侧镌刻“如意桥”三字,周边环境优美。此桥建于清代。

伏龙桥 位于勤勇村宋家,宋氏宗祠前面大河上,南北走向,石构件结构。其建筑占地面积26平方米,桥板长3.95米,桥脚长均为5米,桥高4米左右。桥栏镌刻“伏龙桥”三字,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骆驼街道

长安桥 在骆驼街道骆驼村,建于清代,光绪十年(1884)重修。现桥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8米,宽3米。

永镇桥 在骆驼街道团桥村,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条石结构,一孔,长5米,宽2米。

黄沙闸桥 位于骆驼街道下河小清水湖自然村,始建于宋。1967年改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22米,宽2米。

芳江桥 位于骆驼街道西盛村的香山港上,东西向为沿中大河大道上,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民国十六年(1927)两次重修,条石结构,一孔,长6米,宽3米。

聚源桥 位于骆驼街道邵家汇,清道光初年吴浩然独资修建,为石板平桥。1958年英雄河开挖完成后,予以重修,命名为胜利桥。重修后桥为条石结构,材料取自附近古坟、老屋阶前石。桥洞2孔,长13米,宽2米。后期又改回原名聚源桥。

汇水桥 位于骆驼街道邵家汇,建造年代不详,清道光初年吴浩然出资重修,为石板平桥。1958年开挖英雄河后,改建并命名为胜利桥。1986年又重修,改条石结构为混凝土结构,恢复原名汇水桥,桥洞1孔,长10米,宽4米。

贵显桥 在贵驷集镇东街河上。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1967年改建。条石结构,一孔,长8.5米,宽2.4米。1983年因旧镇改造,填街河筑道路,桥遂废。

贵元桥 又名“里洞桥”。位于贵驷集镇东侧河上,建于清同治年间,1967年改建。条石结构,一孔,长8.4米,宽3米。1983年因旧镇改造,填街河筑道路,桥遂废。

爱菱桥 位于民联村憩桥自然村的村河贝家港上,贝家宗祠前,南北走向,单孔拱形桥,主桥长12米,宽3.4米,设护栏,造型新颖。此桥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爱菱”系著名宁波帮实业家董杏生的妻子贝爱菱之名。当年贝爱菱偕同丈夫欲为母亲操办六十大寿庆典,但生性节俭的老人对此予以拒绝,并建议将这笔钱用于做善事。于是夫妻俩出资3000元大洋,在原来的一座小木桥位置建起一座混凝土大桥。老人还建议不要以她的名字为桥名,后经商议,在乡亲们的提议下,以其女儿之名“爱菱”为桥名。

福田桥 位于贵驷集镇北民联村。旧时地处慈镇两县交界处的官塘路上,河系自借邑港往东至碑牌张出海口河道,旁有福田庵,路侧有凉亭曰停亭。建于清乾隆年间,1978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一孔,长4.5米,宽3.5米。1991年在拓建官塘路时,该桥拓宽重建为公路桥。

新安桥 位于憩桥西首新屋桥头村前,南北向架在贝家港上。原系石结构板梁桥,199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长8.8米,桥面宽2.2米。

广济桥 在骆驼街道朝阳村,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条石结构,一孔,长11米,宽2米。

聚兴桥 在骆驼街道朝阳村,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条石结构,一孔,长11米,宽2米。

沈孔桥 在骆驼街道董家畈村,建于清代,民国初重修。条石结构,长9米,宽2.5米。

汇进村 在骆驼街道朝阳村,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7米,宽2米。

爱登桥 俗称“矮凳桥”,位于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贵驷妙胜寺村爱登自然村,东西向跨村东小河,为昔日镇海贵驷至庄市、孔浦、宁波白沙通道上的重要桥梁。东距651乡道约100米,北距镇骆公路约500米。

爱登桥始建年代不详,据传建于清嘉庆年间(未见史料,待考),现桥重建于民国时期。

爱登桥系单孔石砌梁式平桥,用材和建造十分讲究,全长12.50米,宽2米,高2米,跨径2.77米。东西桥台用规整的块石砌筑,桥台前端两侧立有巨大的门柱石,其顶端横置厚石板承接梁面。桥面用3块4米长的条石并排纵向铺设,桥面两侧各设有石桥栏1块,望柱2根。桥栏外侧镌有阴文楷书“爱登桥”桥名,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里人重建,方椒伯书”并印章。

方椒伯(1885—1968),名积蕃,镇海骆驼桕墅方人。17岁科举未中,翌年赴沪与叔父共同经营祖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家乡创办小学,任校长,兼宁波教育参事会参事。民国二年(1913),当选镇海县议会参议。民国三年(1914)入校攻读法律,毕业后仍然从商。民国十一年(1922)至民国十五年(1926),连选连任两届上海总商会副会长。民国十二年(1923)任宁绍轮船公司董事长。抗战时保持民族气节,拒任伪上海市府秘书长职。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为民革上海市委委员。工书法,除题爱登桥名外,石碶北渡还金桥亭石柱上亦有其所书楹联。

爱登桥桥门石柱上镌有楷书桥联,南联刻:“爱此风光好,登临气象雄。”联首两字合成桥名。

北联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此联系出自唐玄宗先天间(712—713)进士、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诗,其原诗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江苏故丹徒县今镇江市北,三面临江,上有甘露寺。其时,诗人泊船北固山下,作诗描写山下长江浩阔景象,并抒其情。此联用在小河的桥上,不太贴切。

爱登村环境非常幽静,该村始居余姓,故又名爱登老余家,村与桥同名。民国时在上海创办泰康食品厂的乐汝成,其故居亦在此村。

镇宅西安桥 又名“春晖桥”(因桥南堍有春晖街,故名)、“镇宅西桥”,位于骆驼街道清水湖村内。南北向跨清湖街河。桥南连南河路通春晖街,北连清湖街,为村内居民南北往来的通道要津。

镇宅西安桥据说始建于明代(未见史料,待考),清代重建,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分别重修。桥为清湖老街南北交通要道,全桥现基本完整。

镇宅西安桥系单孔石砌梁式平桥,全长13.9米,宽3米,高1.5米,跨径3.5米。桥台用打制规整的条石砌筑,其中南桥台向河中伸出约6米。桥面平直,用5根长条石并排铺设,原桥头南北设有台阶,今路面垫高已与桥平。桥面两侧各有1块石桥栏,2根望柱石。桥栏外侧镌阴文楷书“镇宅西安桥”桥名,无款识题刻。

镇宅西安桥南堍东侧有建于清末的桥亭3间,石柱瓦顶,名“春晖亭”。亭柱上刻有“张门徐氏命男成安造,光绪丙申(1896)三月吉旦”,另镌有两副对联,一副字迹已漫漶难辨,一副刻阴文楷书:

少住为进宜听北流鸣汩汩,同行未晚莫要西照赤沉沉。

桥南南河路上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安靖救火会”,与憩桥村的“憩安救火会”应为同时代设置的民间消防机构。

浦镇

工农桥 位于澥浦镇张家后河塘河上,原名“广济桥”,建于清代,1958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一孔,长8米,宽3米。1986年建兴业路时,后河塘河道被填,桥遂废。

余严桥 又名“永兴桥”,位于澥浦镇余严村,樟树门口。建于清咸丰年间。1979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一孔,长8米,宽3米。1986年建兴业路时,填河筑路,桥遂废。

崔家桥 又名“环翠桥”,位于澥浦镇桥里戴村,建于清代。条石结构,一孔,长6.5米,宽1.6米。

苍龙桥 位于澥浦镇三七房村北大河沿山河段,建于清代,1965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长10米,宽2米。2006年,姚江东排工程将这条河拓宽至40米,苍龙桥重建,三孔,桥长40米,宽5米。

陆家桥 俗呼“陆家桥头”,位于澥浦镇三七房北大河沿山河段,建于清代。条石结构,三孔,长10米,宽2米。2005年因姚江东排工程河道拓宽重建,三孔,桥长40米,宽5米。

浦桥 俗呼“浦桥头”,又名“龟山桥”。位于澥浦镇低岭南麓北大河沿山河段,建于明代,架在古澥浦之上,故名。条石结构,三孔,长9米,宽2米。1963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三孔板梁平桥,长17米,宽2米,高4.76米。2005年因姚江东排工程河道拓宽,拆除重建,桥长40米,宽5米。

鹿山桥 位于澥浦镇鹿山村后北大河沿山河段,建于清代,1969年重修。条石结构,三孔,长15米,宽2.5米。2006年因姚江东排工程拓宽河道后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孔,长40米,宽5米。

中心桥 位于澥浦镇湾塘棉丰村万弓塘河上,建于民国初年,1975年改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3米,宽2米。

顺风桥 位于澥浦镇湾塘集镇南顺风村万弓塘河上,建于民国初年,1970年改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3米,宽1.5米。

五眼桥 位于澥浦镇觉渡街中段觉渡大河上,建于清代,1966年重修。条石结构,4孔,长20米,宽2米。

吴家桥 位于澥浦镇庙戴村,建于清代,1980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一孔,长12米,宽4米。

奉泰桥 位于澥浦镇罗家村,建于清代,1962年重修。条石结构,二孔,长17米,宽1.5米。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混凝土结构桥,宽3米。

青龙桥 又名“洞桥”,位于澥浦镇觉渡洞桥下徐家村南面,东西向架在徐家河上。建于清代,原为单孔石结构拱桥。1956年因河道加阔,改建为三孔石结构板梁桥,长18米,宽1.6米。在20世纪80年代改为混凝土结构桥。

王兴桥 位于澥浦镇王家村,建于清代,1962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一孔,长30米,宽4米。

永丰桥 位于澥浦镇方针村,建于清代,1969年重修。条石结构,三孔,长10米,宽2米。

陡门桥 位于澥浦镇山头方村,建于明代,1969年重修。混凝土结构,三孔,长15米,宽3米。

大堰桥 又称“天灯堰桥”。位于澥浦镇陡门滩至龟山村河口,东西向。清代筑有石堰,为西河古水道要冲。原系三孔闸门石结构板梁桥,1975年改为双孔石结构平桥。长15米,宽2.2米。在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混凝土结构。

黄公祠二桥(永丰、长安) 位于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庙后村庙基头自然村东南。南北向跨治水判官黄公祠前的庙基漕。西距329国道约350米。

九龙湖镇

长春桥 位于河头集镇下街,属河山村,东西向架在街河上。建于民国初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长8米,宽2.4米。

聚庆桥 位于河头集镇上街,东西向架在街河上。建于明代,条石结构,单孔,长3米,宽2米。

尚家桥 位于九龙湖镇东侧金池村,建于清代。1968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孔,长6米,宽2米。2006年因姚江东排工程的北大河拓宽后重建。三孔,长40米,宽5米。

树桥头桥 位于九龙湖镇金池村西侧,东西向架在北大河沿山河段。原为古木桥,故名。2006年因姚江东排工程的北大河拓宽后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梁桥,桥长40米,宽5米。

大桥头桥 曾名“人民大桥”。位于九龙湖镇田顾村,南北向架在村前田顾河上,建于清代,1955年重建。条石结构,一孔,长4米,宽2米。

曹郎桥 位于九龙湖镇曹郎村,建于清代,1981年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长8米,宽7米。

严四宅桥 位于西经堂集镇南,南北向架在外子贡河上。建于清代。1980年兴建长邱公路(今名长应路)时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桥,二孔,全长24米,宽6米。

德兴桥 又名“灵钓桥”,位于西经堂集镇,建于清代,1976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长9米,宽2米。

上河严桥 位于九龙湖镇上河严村,建于清代,1967年改建,条石结构,三孔,长10米,宽2米。

会龙桥 位于九龙湖镇杜郭村,建于明代,民国初年重建,条石结构,一孔,长4米,宽2米。

高桥 位于九龙湖镇杜郭村,建于清代,1967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长9米,宽2米。2006年因姚江东排工程的北大河拓宽后重建。桥长40米,宽5米。

界牌桥 位于九龙湖镇吴家岙村,建于清代,1958年重建。条石结构,一孔,长3米,宽2.4米。

新堰头桥 位于九龙湖镇西河村,建于清代,1958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长4米,宽2米。2006年因姚江东排工程拓宽北大河薛家河段后重建。桥长42米,宽5米。

里子贡桥 位于九龙湖镇西河村,建于清代,1976年重修。条石结构,三孔,长10米,宽2米。

外子贡桥 位于九龙湖镇西河村,建于清代,1976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长9米,宽2米。2007年因姚江东排工程拓宽北大河薛家河段后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跨径13米,桥宽5米。

跨塘桥 位于长石集镇南部,东西向架在江北大河上。原系单孔石桥,始建于元代,明、清时重修。1958年拓宽江北大河时,改建为三孔桥,全长13米,宽3.5米。古代因河南北筑有海塘,桥接两塘跨河而过,故名。该桥为通往庄桥、宁波要道。

孙陆桥 位于长石西北孙陆村,东西向架在长应河上。原名东河桥,系单孔石桥,建于明代。1978年拓宽长应河时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拱桥,全长17米,宽3米。

长青桥 位于长石行政村,东西向架在长应河上。原名六房桥,系单孔条石平桥。1979年开挖长应河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拱桥,全长19.6米,宽3.4米。因桥处于长石村与永青桥之间,故名。

化子闸桥 位于长石集镇西南部,建在江北大河(慈江)上。原闸桥在安乐寺前三江口,建于宋宝祐年间(1253—1258),经历明、清和民国时期多次修葺。在1958年将旧闸拆除,西移至200米处重建,为条石结构4孔闸桥。1988年又改建为两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单孔净宽5米,桥宽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闸板,电动启闭,并建有二层管理房3间。近年又做较大改建。

堰上桥 位于汶溪集镇东迎胜村,东西向架设在丁洋港上。始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条石结构,长5米,宽2米。1981年改建为单孔石平桥,长17米,宽2米。

汶溪桥 泛称“庙桥”。位于汶溪集镇中心八部庙前,南北向架在汶溪河上。石结构单孔桥,长7.8米,置条石桥梁6块,宽3.4米。

潘和桥 位于汶溪集镇西端潘家,南北向架在汶溪河上,始建年代无考。1973年重建为石结构单孔平桥,长13.5米,宽2.5米。

祥富桥 位于九龙湖镇田舍陈村,建于清代,1982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三孔,长15米,宽2米。

杨家桥 又名“杨王桥”,位于九龙湖镇杨家村,建于清代,1967年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二孔,长9米,宽2米。

长桥 又名“长桥头”,位于九龙湖镇长胜村溪河上,建于清代,1978年重修。条石结构,一孔,长4米,宽3米。原溪流自横溪村来,架设小溪桥多条,但该桥算最长,故名。

皇封堰桥 位于九龙湖镇长胜村,建于明初,1960年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孔,长22米,宽2米。

树德桥 位于九龙湖镇长胜村,建于清代,1954年重建,条石结构,三孔,长12米,宽2米。

香山桥 位于九龙湖镇横溪村口,为香山教寺之门前桥,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条石结构,三孔,长8米,宽2米。

秦山古洞桥 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汶溪行政村秦山自然村秦夹岙岙口(旧属慈溪县汶溪乡辖),西南—南北向跨秦家岙溪,为昔日村中出入主要通道。

秦山古洞桥始建年代不详,据传有八百年历史,一说建于明代,今《镇海区地名志》将之列为遗址古迹。

光绪《慈溪县志》载:“洞桥,县东北一十五里,秦家隩溪。”

秦山古洞桥系小型单孔乱石拱桥,桥长9.2米,宽2.6米,高3.6米,跨径6.5米。桥基建在溪坑边磐石上,桥身用乱石砌筑,桥面微拱,无桥名款识题刻。从桥脚往上看桥身形如鱼鳞,下大上小如鱼尾,寓喻“鲤鱼跳龙门”之意。传说为鲁班师傅造,始建年代无考。

秦山古洞桥今已废弃不用,其东南方约15米处并行新建公路桥供村中居民出入,古桥已成为历史。

秦夹岙自然村据说始建于唐代。

太平桥 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横溪村(旧属慈溪县辖)东。南北向跨横溪溪流。系昔日横溪村往十字路,越蓑衣岭至河头、澥浦等地通道上的重要桥梁。桥南紧接横溪至九龙湖镇公路。

太平桥始建于民国初,2005年重修。

太平桥系一墩二孔石砌梁式平桥,桥长6.3米,宽2.1米,高1.6米。南北桥台用大型卵石砌筑,桥台两侧立置打制规整的粗大条石作门柱石,顶端横置条石承接梁面。桥墩墩底用大型块石垫置于溪坑底部,桥墩用块石垒砌,上游迎水面成分水尖形,墩顶置长方形大块石承接梁面。每孔桥面用3根长条石纵向并排铺设,桥面两侧桥栏为新设,桥栏外侧刻有阴文楷书“太平桥”桥名。桥的东西门柱石上镌有桥联,东联刻阴文楷书:“后区无江也,前区无河也,无江无河,岂知横溪风水好;北岠有狮兮,南岠有象兮,有狮有象,方信蓬山地脉灵。”落款为:“光绪丁未(1907)毂旦。”

西联镌阴文楷书:“四字能镇千山高,二洞可供万水流。”

太平桥北孔有两块梁面条石,底部刻有文字,估计应是原来的桥栏石,后改作桥面梁石。一块刻阴文行书“洪水流缓”四个大字,这大概就是西桥联中“四字能镇千山高”的四个字了。一块刻满两寸见方的阴文楷书,似为建桥碑记,已难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