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西集镇团桥头
团桥集镇横跨西大河,旧时系镇北重要的集镇,其地名以桥得名而称“团桥”。团桥,俗称“团桥头”。旧时,位于蛟川(镇海)西面,又称“蛟西团桥头”,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团桥头商贾云集,街市繁华,已成为蛟西的重要集镇。新中国成立前,河东、河西两街有商店44家,十日五市。
这座使集镇得名的古桥,名“团桥”,原名“永宁桥”,位于骆驼团桥村老集镇中心,东西向跨镇海西大河。桥为村镇居民过往主要通道,昔日系镇海北部澥浦、觉渡、骆驼诸乡经此往宁波的要津。西距329国道约400米,南距文智西路约200米。
团桥既是桥名,又是地名。今《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载:“团桥,旧时系镇北诸乡通往宁波之要道,明嘉靖前称‘永宁桥’,嘉靖后更名‘团桥’。”“团”,即团练、民团,其名与明代抗倭时乡村民团练兵有关。

团桥
团桥始建年代不详。今《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载:“始建于明代,嘉靖后为纪念当地团练英勇抗击倭寇而改今名。清道光三十年重建为石结构大桥。”但未明资料出处,待考。据旧志和桥款所载,清中期已有此桥,曾屡经修建。
清乾隆《镇海县志》载:“团桥,西管五都。”
清光绪《镇海县志》从乾隆《镇海县志》。
民国《镇海县志》载:“团桥,西管区五都。案:在西大河直港,其西北岸有街市。”
团桥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为石结构大桥,重建后石桥桥面阔,两旁坐栏高,桥东西两头有数级台阶,原桥栏外侧镌行楷“团桥”桥名,字体端庄隽秀,典雅清遒,落款为阴文楷书“道光庚戌年(即道光三十年,1850)”“嘉平月(十二月)重修”。
桥栏上刻着的“团桥”两字苍劲有力,据传这两字出于书法名家盛本之手。只是盛本卒于嘉庆年间,此桥何以道光年间落款,有待寻证。
盛本是骆驼桥盛家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盛邦翰系雍正四年(1726)举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授福建长汀知县,后调沙河知县。盛本受家庭影响,自小喜爱读书,工隶草,尤善擘窠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入八旗官学教习,补福建闽县令,历授宁德、龙溪、南安、福清等知县。其书法在福建享有盛名,福清一高官请其书写堂额,盛本知该官可恶,不予理睬,该官一定要得其书法,叫其子出重金求购,盛本不为金钱所动,拒绝为其书写堂额。
1985年西大河拓宽改造,石桥改造成钢混结构板梁桥,长10米,宽4米。原团桥石桥梁移建在河西支流上,将原桥石栏移到西堍南侧小桥上。
团桥东西桥堍建有4座桥亭,西堍南边一座三开间桥亭石柱上刻有一副阴文行书集句对联,联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上联出自北宋枢密副使、文学大家欧阳修《沧浪亭》诗句,下联出自北宋著名词人、集贤校理、沧浪亭主人苏舜钦《过苏州》诗句。桥亭石柱集镌名人名句为联,给曾经繁华的古镇平添了几分文采。
团桥的原称永宁桥,也曾留下许多文化佳话。“永宁桥”一名,得自其地曾有千年古刹永宁寺。据史料记载,晋天福中(936—944)由僧
莹建,初名“明波寺”,宋治平初(1064—1065)改名“永宁寺”,俗称“宁波寺”。
历代文人欢喜游山水访名寺,留下了有关永宁寺的诗词。
元末明初,有一天,提学庸道先生造访著名遗民诗人戴良(1317—1383)的定川寓舍。不一会儿,提学云庄先生得知后也来相会。次日,云庄又提着酒至宁波寺相约与他饯行,戴良推托有病,没有赴约。于是,云庄有诗:“负疴乖饮饯,神往形独留。已悲阴漠漠,复感风飕飕。游鱼乐同逝,鸣鸟悦相酬。心交忽已远,志合更谁求。酒瓮漉初熟,蔬畦摘新柔。座右古毛义,寺逢今贯休。以之宴河曲,相从赋刀头。佳会顾愆期,愁鬓已先秋。谁能久寂寞,指景逐行舟。”
鄞县人屠侨(1480—1555),字安卿,号东洲。明代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监察御史。世宗时,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九年,加太子少保。屠侨历官四十余年,有《东洲杂稿》《南雍集》等作品留世。他曾经到过永宁寺,留下了《过宁波寺登临览》诗:“落日川桥野寺幽,风篁野蔓碧遭周。居连一舍今方到,胜接三江昔未游。门外沧波飞白鸟,殿前红叶偃深秋。鸡声隔竹啼寥寂,僧在薜萝宫里头。”这首诗描写了当时宁波寺的幽静美景。
明嘉靖年间,永宁桥改名团桥。据《重修西半练庙碑记》记载:“西半练庙者,距县三十余里,旧传其地有寇未靖,乡之民联村落数处,左近团练练兵守御。后以主其事者有功,立庙祀焉。故其东有庙曰东半练庙,其南有桥曰团桥。”
团桥集镇以西大河为界,分河东、河西,聚居着两个大族陈氏,都出自鄞县姜山走马塘陈氏,也系名门望族后代。河东先居住者称老陈,河西后来者称新陈。分别在两地建有宗祠,河东的陈氏宗祠曰“迎恩堂”,河西的陈氏宗祠称“聚星堂”。
据河西的陈氏后人传说,他们的先祖在四川、汉口等地做中药材生意,清中晚期从压赛堰迁居到团桥。当时,新益房当铺店要转让,陈氏先祖买下店铺,开办明德堂药店,请名医坐堂。那些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很多病人,再加上有病无钱的可以赊账,声名远扬,求医者慕名而来。明德堂医德留在老一辈人心中,至今难以忘怀。
著名宁波帮家族桕墅方自然村在团桥的西面,相距不到三里路。方家在团桥老街也设有慈善机构广仁堂,光绪三年(1877),由方氏族人方继德、方继善、方义路等兄弟出资倡导捐建,以后又不断续捐。广仁堂在团桥西街,筑屋二十楹,前系厅房,翼以两厢,厅前南北各有余屋,后立平屋。方氏家族广结善缘,对周边的村落民众救贫扶困,为无钱入殓的死者舍施棺材。如今,这样的善行还在老一辈人中口口相传。
团桥河东村落的北面是寺后胡自然村,由胡姓世居。据《胡氏宗谱》载:“明嘉靖年间避倭难,由福建莆田迁居于清泉乡短竹村。”胡氏先祖以经营木材发迹,建造起老屋、老新屋、东新屋,子孙繁衍,自成村落。老新屋又称“大夫第”,是胡氏通过捐纳获得大夫官位后建造。咸丰年间,寺后胡族人胡景秀同弟侄辈出资在河西建义庄,有庄屋81间,置田610亩,以备族中贫户丧葬婚娶之用,庄内设有义塾,以教族内子弟。义庄的北面是玉皇殿,旧日香火鼎盛。旧有顺口溜:“玉皇殿跍一跍,对面就是寺后胡。”寺后胡的东新屋规模宏大,又叫“九十九间”,用上好材料,做工考究,门楼相当豪华。
清末,团桥商贾云集,街分河东、河西。河东街沿西大河而筑,南起迎丰桥,北迄三门头徐家,石板路面,长约500多米。东街与大通弄、迎恩弄、穗祥弄相交,大通弄自团桥东堍起由西向东,是通往东钱村的大道,宽约2.5米,迎恩弄宽约3米,路东旧有老陈宗祠迎恩堂,弄以此得名。据村中老人回忆,东街主要有穗祥米店、碾米厂,还有陈万兴贳器店,专门为办红白大事提供碗、桌、花轿、出丧等租赁服务。
团桥集镇中心在河西街,街在西大河西,故名。街南起董家门头,北至广仁堂,单面街道,宽4—5米,石板路面,有500多米长,商铺林立。街与立本、正昌、天香、聚星等弄相交,天香、正昌二弄与街市商号有关,旧时弄口分别有郁德兴香店和正昌南货店,弄以店号得名。聚星弄与新陈氏祠堂有关,弄内有陈氏聚星堂,弄由此得名。
西街中段有一座小桥,外塘河水从小桥下流过,与西大河交汇,小桥与团桥石梁桥呈直角,成为东西南北交叉的十字路口,十分热闹。西大河船只往来不绝,团桥石栏上经常有人坐着聊天,或看拉纤的纤夫打桥门。有本事的纤夫不管团桥桥面宽,坐栏高,纤棒一甩而过;没本事的纤夫只能将纤棒丢给船老大,过桥后再甩给纤夫,而这样会影响行船的速度。
团桥在民国始建镇。民国十七年(1928),设西管区自治公所,办公地点在镇北东岳宫内,区国民党党部将宫内偶像全部捣毁,改为办公场所。
团桥本地人、蛟川崇正诗社社友林齐煌,字一梅,号聊圃花农,作有《团桥竹枝词》,曾发表在1937年6月第5期《镇海县政》上,详细描写了当时团桥的繁华和街市的鼎盛。林齐煌在《团桥竹枝词》中,对街市的热闹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家家商肆东西列,单日人声集市嚣。沿街一路作商场,色色海鲜摆两旁。男女纷纷来上市,摩肩擦背走中央。摩登少妇发蓬头,短裤长袍街市游。买得筠篮鱼蟹满,应知夫婿掉归舟。”可见,在当时的单日市,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来团桥集市贸易,市井繁华,热闹非凡。
团桥集镇内的久安救火会设两个局,久安会南局和北局。南局创建于咸丰八年(1858),由徐丰海捐资创办,民国后由众商铺办理。北局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徐兰廷、庄谦裕创办。“久安救火会,规模宏大,设备完全,远近火患,均利赖之。”直到20世纪60年代,救火会还在发挥作用。
如今,随着镇海新城的建设,团桥的村落大多已被拆迁,团桥老集镇以新城新貌,焕发出另一种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