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一岭亭三界

第四节 桃花一岭亭三界

由十字路沿着现在环九龙湖的公路北行,经过思源亭、大申亭,迎面就是狮子山。在狮子山南麓是个三岔口,如果继续往北,则进入蒲松岙山道,再连续翻越蒲沙岭和凤浦岭山道后,即进入慈溪地界。在蒲沙岙尽头,便是香山山麓,在那里建有一座著名的寺院。此寺院因山而名,称为香山教寺。

这座著名的香山教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由杭州富春僧人常寂(讳惟实)建于达蓬山佛迹岩侧,为一小庵。后嫌岩间不足以容大众,就在唐代宗广德初(约763),择香山南坡开阔地辟建新寺,名为智度寺。唐大历八年(773),刺史裴儆奏请“圣迹在石岩谷流香,乞以香山为寺名”,上准。

香山寺香火旺盛,聚集了众多信徒,到宋代已有千僧寺之称;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更名为香山教寺,沿用至今;清康熙(1662—1722)和乾隆(1736—1795)年间,发展至鼎盛;清同治年间(1862—1874)被太平军焚毁;“文革”期间,寺宇建筑被拆毁;2002年复建,占地400多亩。香山寺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名士,如白居易、范成大、苏东坡、欧阳修、戴良、丁鹤年、陈志、钱仲、乌斯道、黄宗羲等,他们皆慕名访游,吟诗作赋,有的还留下墨宝,其中,弘一大师专门题写了“香山古刹”额。

如果在狮子山南麓的三岔口西折而行,经过古樟迎宾,就是龙眼泉景点。这龙眼泉的泉水是冬暖夏凉,清冽甘甜,饮服、洗脸可以醒脑提神,明目养心,消除疲劳。在龙眼泉的右侧是潺潺溪流,溪上架设一座造型古朴的太平桥,意寓走过太平桥,保君常平安。更有桥联云:“后区无江也、前区无河也、无江无河岂知横溪风水好;北岠有狮兮、南岠有象兮、有狮有象方信蓬山地脉灵。”很有特色。从龙眼泉景点继续西行,不远处便是横溪村。

香山教寺

横溪村是镇海区遐迩闻名的第一大山村,原辖桥头(冷水井)、高屋、后厢、羊(墙)头、胡家、田中央、钱家等七个自然村,因一条山溪自西向东横穿村中而得名。如今行政村合并后,横溪已作为历史片地名存世备查。

横溪是甬北地区的著名竹乡,在拥有的八千多亩山地中,竹林竟占有一半,自岙口至桃花岭巅,绿竹蔽天,篁海十里;更有溪水潺潺,源远流长,带来大量新鲜空气,被形容为“氧吧天堂”。这里人杰地灵,村民勤劳淳朴,安居乐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据21世纪初统计,在全体450名村民中,60—80岁的有130人,80—98岁的有29人,最高寿为104岁。横溪村是个理想的度假休闲胜地,建有休闲度假农家乐20余家,常有城镇居民到此体会山林野趣生活,别有一股风情。特别在节假日期间,这里车水马龙,游客如梭,农家乐家家爆满。

桃花岭

桃花岭古道

穿过横溪村,便进入了桃花岭。桃花岭东起横溪村西的横溪庙,西行经桃源湖等景点,便可抵达岭巅,岭长约2千米,海拔约250米,为镇海区的大山深处。横溪庙离横溪村西500米,建于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也称横溪韩公祠,或横溪韩公殿。横溪庙为四合院格式,前殿、后殿各有平屋五间,两厢观戏房,中间为戏台。整座庙宇建筑工整,颇显古朴和庄重,如今保护完好,很不容易。庙内祀神为北宋末期与岳飞(1103—1142)齐名的抗金英雄韩世忠(1090—1151)及其夫人。这位夫人即是京剧《两狼关》中的女英雄梁红玉(1102—1135)。

桃源湖位于桃花岭东端的山岭间,水体面积2万余平方米,蓄水量在3万立方米以上。三面峰峦拱围,溪谷幽深,景色宜人。环湖翠竹葱茏,清晰倒映在桃花湖水色之中,俨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故被称为桃源湖。这里空气新鲜,环境静谧,是个难得的休憩、抒情、谈笑、摄影、写生的好地方。

桃花岭冈巅,过去为镇海、慈溪、余姚三县的分界点,现在是镇海、江北和慈溪两区一市的分界点,巅上建有一座三界亭,其亭名刚好古今通用。过去,到了三界亭便岭分五条山道:往北达慈溪方家河头村,称为大桃花岭;向西直下江北区云湖金沙村,称为小桃花岭;转向南是石柱岭,可到秦家岙并抵汶溪;往东南是蒿岭,经龙头(潭)岙至郎家坪。这五条山道大有五岭逶迤之势。现在,已建成了以三界亭为中心的九龙湖游步道,这条新建的游步道,是按照“多出入口、多回路、成网状”的要求,因地制宜造路开道,连接了九龙湖、九龙源、横溪村和汶溪村等地,是个全长约56千米的山林徒步健身圈,被评为“宁波十大文化旅游古道”之一。

桃花岭山道开凿于明代,时为慈镇姚三县在北部大山区的主要通道,在交通运输十分不便的古代,就是这条崎岖的山道,承载着当地村民外出经商求学的希望。山道两旁溪谷幽深,翠盖连绵,旧时多植桃树,俗呼十里桃花岭,吸引了不少旅游者和文人墨客远足登临,清代诗人王铿游玩桃花岭后作诗云:“桃花开未开,踏破岭云来。春色沓忽去,涧泉流不回。人烟出林远,日影落山颓。村店抬人歇,伫舆且举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条大山深处的十里桃花岭,也成为我浙东游击纵队军政人员的主要通途,在镇海革命史上作出过贡献、留下了记载,早已成为横溪村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