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河上贵胜堰
贵胜堰桥,位于骆驼城镇中街,南北向架设在中大河上。始建于清代,原为控制中大河上游水位的过船堰闸,传为贵驷桥刘氏所建。贵胜堰在骆驼桥集镇,和真正的骆驼桥相毗邻。同在中大河上,同在骆驼桥集镇,贵胜堰和骆驼桥一直是骆驼桥集镇的标志性建筑,其间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人文。
沿骆驼桥向西隔着一座人民桥,是另一座结构比较特殊的桥,桥下石墩连着宽度不一的堰体,这座特别的桥就是贵胜堰桥。1958年姚江大闸建成前,它是条“拦咸潮、蓄淡水”的石堰。据《修浚邑东骆驼桥贵胜堰下至化子闸大河碑记》和《修建贵胜堰及大兴永安二桥碑记》记载,1932年11月,在楼其樑、盛筱珊组织下,由“宁波帮”捐资组织,相继修建了贵胜堰和大兴、永安两座桥。贵胜堰用掉6400银圆。而由镇海知县黄敬熙撰文的《贵胜堰放水启板管理碑》主要记载了贵胜堰使用管理规定。
在骆驼流传着这样两句顺口溜:“四十五天晴,咸水到丈亭。”“蚂蟥两头翘,勿过长石骆驼桥。”也就是说,天晴大旱时,中大河水位降低,咸涩海水一路内灌到丈亭,蚂蟥自然再也爬不过长石和骆驼桥了。虽然这个顺口溜比较夸张,但很形象地显示出当时天大旱海水倒灌的情景。另外从科学角度讲,主要是骆驼桥外围修建了贵胜堰坝,把一些蛇虫鼠蚁挡住了,也把内灌的咸涩海水拒于闸门外。可以这样说,骆驼桥让骆驼这个地方声名远播,而真正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是贵胜堰。贵胜堰“拦咸潮、蓄淡水”的功能彻底解决了骆驼地方的用水问题。

贵胜堰桥

中大河节制闸
贵胜堰往长石方向为下河,以咸水为主;往镇海方向为上河,是淡水。下河水位变化大,如果下河咸水与上河淡水持平,闸门打开,行船就不用翻坝。贵胜堰南北向横跨于中大河上,既可开闸通航,也可拔船过堰坝,堰闸两用。因而桥下有三孔。北面两孔为闸,安装闸门;南面一孔是过船堰坝。过船堰坝用条石砌筑而成,向下河方向坡度长而缓,上河方向坡短而陡,横截呈不对称圆弧。贵胜堰南边堰体宽1.3米,北边堰体宽1.55米。南边堰体窄于北边,适于行船,北边适于安装闸门,足见堰坝设计者的匠心。
贵胜堰的闸门材质是木料,闸分两边,中间用青泥(当地俗称“青壳烂泥”)填实,不漏水,又可起到润滑作用。起落闸板是靠人力的,每块闸板的两头都有挖孔,便于拉钩钩着用劲,每个挖孔宽度在20—30厘米,有经验的闸工无论是起闸还是落闸都不会失手。放下闸板后,还要将闸板和主柱锁住。
1958年姚江大闸建成,这些堰、坝、闸的水利设施功能就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贵胜堰功能也发生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堰桥。1972年拆除过船堰闸坝,改建为钢混结构三孔梁桥,总长25米,宽7.2米,能行驶中型机动车辆。
贵胜堰桥北堍是堰头大屋弄,又称堰头盛家。南起骆驼老街,北至老菜场,长150米,宽3.5米,混凝土路面。清代中期,盛姓富户在贵胜堰北建三进四明轩大屋一幢,称堰头盛家,后俗称堰头大屋,弄由此得名。重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179平方米,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前庭、后厅堂、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院内设前后两天井,前庭明间穿堂,东西厢房廊檐宽敞,木质窗檐板门窗,立柱装饰简朴,院内石板地坪,建筑规模宏大,全宅基本完整。解放战争期间,中共慈镇县委干部盛杏英烈士(1947年牺牲)系堰头盛家人。
贵胜堰桥南堍即咸宁路,其实是中大河在骆驼集镇的南河塘。直接连着贵胜堰桥南堍的是贵胜路,向南直至原汤家池古村,与现在的骆兴西路交接,长420米,宽3.5米,混凝土路面。路因贵胜堰而得名。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这些路和弄堂即将消失。
贵胜堰,骆驼桥,中大河,早已被咸水忘却,也快被淡水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