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始筑石海塘

第一节 南宋始筑石海塘

后海塘始为土塘,南宋时始筑石塘。民国《镇海县志•水利》中载有林栗所撰《海塘记》。林栗,宋淳熙十六年(1189)三月知明州事。宋时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知明州事,即执掌明州事务,是明州地方的行政长官。海塘,即后海石塘。《海塘记》原应有刻石,已佚,只留其文。其中写道:原后海塘土塘规模不小,“自候涛山(即招宝山)迤逦委宛以抵于伏龙山,东西横亘数十里”。但是它竟然“以一木从事”,大意就是修筑土塘时用木单薄,自然不足以抵挡长期的风浪侵蚀,结果连年酿成灾祸。

宋时海潮肆虐,毁堤没田。县志上明确记载的有:宋淳熙四年九月初一、初二(1177年9月24日、25日),大风雨驾海涛,毁堤二千五百余丈,海涛漂没民田。淳熙五年(1178)秋大水,飓风助海潮成灾,“江海为一,民庐、官寺、营垒、师屯被害尤酷”。

对于海潮摧毁塘堤,地方上曾拿出一些对策,比如,淳熙年间的知县陈亮就“创用石板以护其外”。但这种办法效果并不明显,塘堤仍经不起风潮冲击,“仅支数年”。狂风大潮袭来时,甚至连石板也逐步被席卷走了。

土塘“岁有决溢之虞”,而“稍失堤防,平畴高岸,皆成水乡”。土塘不敷抗衡,必须改作石塘,这是淳熙十六年(1189)新任县令唐叔翰的重要决策。

唐叔翰,宋淳熙十四年(1187)冬,以通直郎身份补定海县(即今镇海)知事,因兴修石塘而被列入镇海方志《名宦传》。他一上任即迫不及待察访民情,巡视全县。唐叔翰见县境东、南、北三面濒海,山麓盘旋,泥沙淤积处土质肥沃,尽可造田,就与水军统制王彦举、统领董珍共同商议修筑石塘,奏请朝廷拨帑建塘。

这是后海塘修筑历史上第一次重大改造,也是镇海县修筑石塘之始。新建石塘参照钱塘江建塘的先进模式,采用“破浪桩”的技术,“仆巨木以奠其地,培厚土以实其背,植万桩以杀其冲”,叠石筑塘六百零二丈五尺,塘基九尺,塘面减半,斜面叠石十一层,石与石紧扣,状如鱼鳞。原来的泥筑海塘改为石砌城塘后,极大地提高了海塘防汛御敌的力量。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称这座石塘为后海塘。后海塘的命名,体现了我国坐北面南的传统文化理念。北者,后也,北面的海塘,自然就被称为后海塘了。

石塘修筑始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正月,得朝廷拨帑六万五千缗、谷米若干,历时一百七十五天。虽然其时全县人口仅有五万余人,但由于工程顺乎民意,组织得当,又不废稼穑,故修塘民工情绪愉悦,亦无工伤,可以说得天时、地利、人和。在当时的条件下,利用简陋的工具,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堪称奇迹。唐叔翰发动全县民众投入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水利工程,筑成石塘。唐县令实现了“外御风涛,内成膏壤”的设想,而最大的受惠者还是县治内的广大黎民。

到了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县令施廷臣和水军统制陈文率工役继续修筑城塘。宝庆《四明志》记载:“嘉定十五年,接连增甃五百二十丈。盖府若有请,朝廷续赐费也。”“其工役,县尹施廷臣、水军统制陈文分董之。塘有峻板,捍御甚固。本县又准行下,于石塘尽处,再筑土塘三百六十丈以续之。”施廷臣于嘉定十四年(1221)以宣教郎为邑令,勤恤民隐,同样是为百姓称道的良吏。朝廷拨款支持,地方执行者尽心实施,这次工程增筑石塘五百二十丈,尽头处则增筑土塘三百六十丈,在塘上建“永赖”“海晏”(俗称沙头庵)两亭,塘全长达一千四百八十二丈五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