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落山道雁门岭
由十字路村向东,循山道翻过蓑衣岭到了河头,再北折,便踏上了去雁门岭的山道。雁门岭是条古老的山道,《四明谈助》中说雁门岭是:“(慈溪)县东北四十里,通龙山千户所。龙山西连观海卫,北濒海,属镇海县。”根据现在镇海史志记载,雁门岭位于九龙湖镇北偏东2.4千米处,南起河头上街,向北沿黄狼山等多座大山抵达慈溪龙山邱王村。岭长五里,其中南离河头三里,北去邱王二里,雁门岭巅即是镇海与慈溪的交界。
雁门岭是宁波、镇海、慈溪相互往来的重要山道。它海拔41米,山道坡缓岭短,原来由鹅卵石铺面,路面平宽,沿途还有雁峰寺、海溪亭、龙眼井等建筑和景点,可供过路行人休息和游览,徒步越岭不是十分吃力,过往客商也络绎不绝。
雁门岭在抗战前辟建了慈邱公路通了汽车,寂静的古岭山道从此传来了机器转动、车轮滚动及汽车喇叭声,徒步翻岭客商也随之减少。但是,在抗战期间,各条公路都被掘毁汽车不通后,从宁波到慈溪的旅客和货物,只能坐航船到河头,再由河头上岸,肩挑手提徒步翻越雁门岭,才能到达慈溪各地。客货如此往返,曾使雁门岭又忙碌了一段时期。至今,畅通汽车的雁门岭,已是九龙大道的延伸部分,杭甬公路通往河头的支线,仍然是慈、镇的分界岭和交通要道。
雁门岭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岭东为老鹰山,此山海拔139米,因左右山峰并倚,望之若苍鹰振翅,故称老鹰山;岭南0.7千米处,与老鹰山对峙的是黄狼山,此山海拔57米,建有镇海烈士陵园,山巅耸立镇海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山东坡是大同公墓第五墓园;岭西镬肚脐山,俗呼佛肚脐山,系十八座大山之东垄,海拔314米,因山形似覆盖之镬肚脐,故名。登上雁门岭,在环视三面青峰蜿蜒、草木苍翠的美景后,再回首向东北眺望,尽收眼底的便是波涛滚滚、海天一色的浩瀚东海,此刻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据史料记载,雁门岭曾经是浙东沿海的抗倭主战场。在光绪《镇海县志》上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在筑建镇海卫与观海卫这两座卫城后,还觉得不够放心,又在此两卫之间的镇海龙头场石塘之址凿池筑城,建造了一座规模不小的龙山所城,列入防倭抗倭重地。靠近海边、曾属镇海境内的龙头场,原先是个民间盐场,在南宋开禧元年(1205)置为官方海盐生产场,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盐产量也随之明显提升,到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产盐达9449引(每引400斤),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并入清泉盐场管理,清乾隆五年(1740)复设,宣统三年(1911)又裁归清泉场。现为慈溪龙头场村。
龙山所城,明由观海卫管辖,清由镇海营城官兵驻防,1944年北城门首被日寇炸塌,另外三座城门在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拆除。又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雁门关,通龙山千户所,明防倭寇置关于此。”这就是说,自龙山所筑城设防后,倭寇入侵受阻,便从雁门岭进入慈溪县和宁波府,为此,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8)就在雁门岭驻兵建隘,抗倭平寇,遂称此岭为雁门关。
镇守雁门关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多次率领军民在这里浴血奋战,取得了累累战果,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在雁门岭北侧的石塘山上还留有“苦战岭”的遗迹,见证了当年狼烟四起的激战拼杀。“三北”人民也在这些抗击倭寇、保卫家园的战斗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倭故事,涌现出了不少世代相传的抗倭英雄,后人曾为此作诗歌颂:“抗御倭寇保家乡,好汉男儿战沙场。怒目寇仇千刀剐,扫尽倭寇热血洒。”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姚北人倪泰员眼见倭寇入侵,百姓遭殃,即以四十二名家人为基础,又募兵四百乡民建立义兵,配合戚继光在雁门岭抗击倭寇,取得三战三捷。在一个傍晚,他在率领义兵乘胜追杀倭寇的战斗中,一马当先,奋勇无比,不幸中了埋伏。泰员虽力杀数倭,终因寡不敌众,和家人全数阵亡。
甸山戎家人戎良翰,建立群众性的抗倭队伍,多次配合戚继光与倭寇激战。一日在雁门岭的抗倭激战中,他陷入倭阵,临危不惧,与倭寇拼死搏斗,斩倭不少。余倭见其勇猛,即夺命而遁。后戎良翰又遇一股倭寇,他率众再战,不幸被倭寇暗箭射中,牺牲于阵地。
如今的雁门岭早已开辟为宽畅的公路,更无古岭山道的痕迹。然而,每过此岭,都会令人想起这些弱国挨打的沉痛历史和奋起抗击的动人事迹,鞭策和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