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溪文种故里桥

第九节 汶溪文种故里桥

文种故里桥,位于现九龙湖镇中心村村口。南北向跨汶溪,为村民出入村通道。北距长石至汶溪公路约150米。

汶溪旧作“文溪”“门溪”。今《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载:汶溪,原名“文溪”,1954年后才将“文”改“汶”。

进入汶溪,村(今中心村)东第一座桥就是文种故里桥,相传这座桥是为纪念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而筑。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桥址始为西方寺香道,现桥重修于民国时。桥北堍曾建有文种碑和文种凉亭,现在都已拆除不见。桥南原有小庙。1996年11月,文种故里桥被镇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文种故里桥系单孔石板平桥,位于汶溪集镇东端下街,南北向架在汶溪河上,全长6.15米,宽1.9米,高1.6米,跨径5米。桥身极简略,用3根长石板并排纵向铺设,一跨过溪,无桥无栏。桥板东侧中部刻有阴文楷书“文种故里”四字,落款为“民国十七年(1928)”“里人重修”,为清秀才汶溪郭玉恒书。现桥中间一根石板损毁,用水泥板补替。文种,字会(一说“会”为“禽”之误),一字子(少)禽,越国大夫。吴王夫差败越,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县人)、文种助越王勾践复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详细记载。

文种故里桥

汶溪为文种故里无确凿考据可为之证,旧志、文献对文种故里是何处有多种说法。一说文种为鄞人(汶溪旧曾为鄞地)。北宋《太平寰宇记•明州•人物》载:“文种,字子禽,鄞人。”(注:该《记》所载前后有矛盾处)。元延祐《四明志•土风考•王深宁先生七观》引《吕氏春秋》高诱注:“大夫文种,字会,鄞人。”一说文种与范蠡同为楚人。东汉《吴越春秋》、北宋《太平寰宇记•江陵府•人物》皆云:“文种,楚南郢人。”《太平寰宇记•荆州•人物》载:“文种,楚南郢人,后相越。”

清史学大家全祖望对文种故里之说作了考辨,其《鲒埼亭集•辨大夫种非鄞产》载:“浙河以东人物,莫备于《会稽典录》。其于鄞人,自大里黄公始。南宋王深宁、黄东发始据高诱《吕览•注》,以大夫种为鄞产。而予则有疑焉。《越绝书•外传》曰:‘范蠡要种入越,越大夫石买曰: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真贤。’然则,种非鄞人矣。《吴越春秋•内传》曰:‘勾践赐以属镂之剑,叹曰:南阳之宰,而为越王之禽’。然则,由种将死之言考之,益非鄞人矣。又考《吴越春秋•注》中亦引‘高注’,则曰:‘大夫文种,字会,楚郢人。’然后恍然曰:‘郢与鄞,字皆从邑,或相近而伪也。’”

不论何种说法为是,汶溪既有很多文种遗迹,又有文种故里之说,就不断引来后代文人名士的景仰、崇拜,并敷演出种种民间传说。

《四明谈助》载:“既以伏剑死,越人哀之,葬于重山。一年,其神去,与子胥共出没江海间,昼夜两至。今浙水之潮,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民间传说将助吴伐楚的功臣伍子胥和兴越灭吴的功臣文种的冤死之魂,与浙海大潮联结在一起,寄寓了民众对社会的不满之情。

后世文人则以自己的方法寄托对文种的哀思。明黄润玉作《先贤赞•越大夫文公种》,对文种或因故土难离,或为功名所累,不能如范蠡那样的全身而退,终成越王之禽,充满理解和惋惜之心:

飘飘凫鸥,五湖扁舟。迟迟桑梓,一剑属镂。

长颈鸟喙,隆准龙颜。功名之际,古今所难。

清费志刚《文溪山访文种大夫故里》诗,则极赞文种之忠诚:

名山梵宇郁林隈,溪山萦纡后径回。

千载忠魂犹未泯,白云西向越王台。

清魏锡蕃《文溪访文大夫故居》诗,叹息此史上憾事,为文种鸣不平:

千载谁传霸越功,荒村寥落夕阳中。

人家桑拓含秋色,野径松杉响晚风。

碧水于今悲赐剑,青山终古憾藏弓。

南阳竟有成禽痛,何事黄金铸范公。

清冯汝霆《过文溪怀文大夫》诗,怀古而伤感:

一曲文溪水,传言越相居。

山川余霸气,里宅但荒墟。

祖道辞犹在,湛身恨孰如。

何须辨邹郢,过此重欷歔。

冯汝霆,字廷雨,号耳堂,慈溪人。由贡生授同知。晚营“三雅吟窝”,以诗酒自娱,著有《循陔书屋吟稿》。

如今,汶溪村已少见行人,远离喧哗,分外幽静。昔日春秋霸业、酒楼茶肆、管弦歌舞、吆喝叫卖转瞬已成过眼云烟,历千百年不变的,唯有穿村而过的溪流,静卧溪上的石桥和桥旁挺立的古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