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弼筑夹石塘
王梦弼(1688—1755),字代言,又字惕庵,河南商丘人。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选贡任镇海知县。他操守廉洁又勇于任事,颇受百姓爱戴。他在镇海任职七载,创造性地兴建了夹层石塘,入载《中国水利志》,嗣后又创造了“城塘合一”的城塘建筑,获得后世水利专家的高度赞誉。
乾隆十七年(1752)七月初四,飓风大作,数千米海塘大多被冲溃,城内田舍淹没无数。王梦弼一面带领军民抢修海塘,一面设法救灾,并上报朝廷,恳请拨款修塘。乾隆十八年(1753),朝廷下拨修塘巨款,命王梦弼督率精工修筑。修塘期间,他深入各处,广征博采,分析研究,总结历次海塘倒塌原因。在现场,他发现单层石塘面对海潮冲击时,海水容易从石缝中渗透进去,致使石板后面泥土流失,海塘被“抽空”,导致溃塌。于是,他日思夜想,自己设计图纸,最后终于设计出“夹层石塘”新工艺,揭开了中国海塘建筑历史新的一页。
“夹层石塘”即用二层石板,错缝相叠,名曰“幔板”。幔板与幔板之间各凿槽榫镶嵌,中铺七条“龙骨”以固幔板,以榫紧嵌,胶以稠灰,坚固如山,比海宁钱江塘用“铁锔扣榫块石叠砌”建筑还要牢固。夹层石塘工程巨大,乾隆十三年(1748)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始筑,三历秋汛,用柴草堵漏,至十五年(1750)十一月二十七日相继落成。全长一千零三十丈,为镇海历次修筑后海塘最伟大的一次工程。王梦弼首创夹层石塘的同时,还考虑到东段风潮要冲部位。虽在明万历初修筑了与塘平列的内城,海塘与之前的相比坚固了许多,但在台风季节,海潮往往从塘基翻越塘面,进入城内,造成城内田舍损害。故在此段,他又设计了“城塘合一”的新建筑方案。“城塘合一”即城在上,塘在下,合二为一。想想简单,实际施工起来非常复杂。需要分三截施工,插梅花木桩密布塘基,铺以块石以固桩;再用厚板门高埒,丁顺条石包镶。在城塘连接之处砌护龙骨,内外扣槽壁合联而成,以使其相互牵制。上筑雉堞,覆以石顶,防止震坏,考虑到后海塘是浙东沿海抵御外夷入侵的重要防线,在1300米的城塘上架设25门炮,12座警铺。修塘期间,王梦弼始终躬亲巡视,不辞辛劳。塘成后,当时浙江巡抚方观承(1698—1768)巡视后,尚虑其险,又捐帮土戗五尺及钉底桩、砌坦水以护塘根,使塘更为坚固。“城塘合一”提高了海塘的牢度与高度,加强了单一城墙和海塘的防御性能。王梦弼的夹层石塘不仅是全国创举,而且还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用余款修筑了钩金塘、石江塘、汇头塘、东管善庆塘及灵绪龙山、利济等塘。
除了修建海塘,王梦弼在镇海还做了很多益事,如清乾隆十六年(1751)大旱,劝富户出粟平粜开办粥厂,救济无数贫困人家。原县志始修于明嘉靖年间,后一直未再纂修刊印,王梦弼乃邀请县学教谕邵向荣主其事,他广征汇集,考证校核,于乾隆十七年(1752)编纂成《镇海县志》。当时江南常有老虎出没,伤害众人,江南百姓恐惧不已。王梦弼得报后派遣兵卒捕之,两日擒得二虎,杜绝虎患。
王梦弼在镇海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为镇海百姓做了大量的工作,政绩为民称道,县人感德,画像供祀。后王梦弼升任姚州知州,两年后病逝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