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胜寺桥妙胜院

第三节 妙胜寺桥妙胜院

相传,宋建炎年间,宋高宗赵构带过一位陈姓官员航海避金兵,曾到过镇海,陈姓官员死后封惠济侯,在水灌南乡建陈相公庙。明万历八年(1580)海塘决口,大潮把陈相公庙冲垮,神像漂至贝姓林地,相距3千米路,里人随后建浮林庙。据乾隆《镇海县志》载,万历十九年(1591)夏发生一场海啸,大水把浮林庙团团围住,庙中却滴水未进。明末,海寇登陆来犯,唯独此地没有受到侵犯。人们都说神灵保佑,是块风水宝地,百姓纷纷搬来居住,以后自成村落。在清晚期,经商发迹者将庙宇扩建一倍,前后三进,高大旗杆,前后戏台,甚为壮观。

离浮林庙旧址不远处,前王港上的一座小桥前,傍中大河支流而筑的百米旧街,即妙胜寺老街。

老街上有三座过街亭。街头的一座比后面两座略矮些,其中一半与临街山墙连在一起,后面两座较为高大,离地五六米。据传,妙胜寺老街自清代起便有了市肆,有店铺10余家。几十年前,街上最鼎盛时,有南货店、大饼店、豆腐店、篾竹店、酱油店、米店、布店、当店,还有贳器店。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妙胜市逢双日集市,十里八乡的村人都来赶集,集市很具规模,后集市改迁到贵驷桥,店铺都由当地人经营,讲究和气生财,邻里和睦。

妙胜老街 

妙胜寺

街东原是个尼姑庵,当年有和尚借宿在这里。1941年4月,老街遭日机轰炸,炸毁民房6间,街市开始衰退。和尚和尼姑也就不见了。

妙胜寺古村最早居住者为姚绾,五代后唐清泰(934—936)时,他舍地建寺院。当时,寺院在“濒海之上,环水之中,居处庳陋,而有风涛漂注之患”,初号“永安”。大宋英宗皇帝登甚,以治平改元,称“妙胜寺”。熙宁五年(1072),寺院已败落,主僧元旦推荐淡交任妙胜寺长老。熙宁七年(1074),淡交在寺院空地上建转轮宝藏。它将佛经装置于可以转动的轴轮上,外观如八角木塔,中设轴,下装铁铸轴承,用手推动即可运转,据传如抄写、诵经一般,“可以为死者祈求冥福,为生者求得安乐”。 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宁海人罗适撰写的《重修妙胜寺碑记》中可知,元祐八年(1093)夏天,他出巡明州定海(镇海),从澥浦乘舟经过清泉乡,见有梵刹“枕河临道,竹深林荫,气象洒然”。天气炎热,罗适下舟进寺避暑求佛,只见寺院空地上建有转轮宝藏,香火鼎盛,烟云缭绕。元丰四年(1081),淡交回广惠寺,妙胜寺住持后由智荣大师继任。元祐八年(1093)冬,智荣长老开始造释迦殿,历时两年,于绍圣二年(1095)竣工,“建屋一百五十楹,佛像七身粉绘,庄严而不侈”。绍圣三年(1096),应智荣大师之约,罗适第二次来到妙胜寺,重修后寺院为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并饰以鸱尾脊兽,规模恢宏,佛像高大,巍巍卓立,雄尊秀蔚,香火更盛,名噪州里,成为佛教圣地。

现下的妙胜寺与历史记载有较大出入,它只是一排陈旧的不起眼平房,已经没有了“规模恢宏,巍巍卓立,雄尊秀蔚”的样子。妙胜寺院不远处的空地边立着一块石碑,石碑顶部破损了一角,碑上字迹已模糊不清。石碑下赑屃的头部已经缺失,但外形庞大,雕工精美。据说此石碑建于后唐清泰年间,距今有一千年多年的历史,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香火旺盛。

据传,一千多年以前,妙胜寺里住着许多和尚,早上五更头便要起来做早课。寺里的锅很大,锅铲像铁锹一样长。火工和尚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来做饭了。有一天,火工和尚起得比平时还早一点,走进厨房惊呆了,他看见两只老大老大的乌龟正在偷吃冷饭。火工和尚担心乌龟吃光粮食,饿了寺中僧众,便抄起大锅铲劈了它们一下。一只乌龟受惊逃走,另一只脑袋被劈去一点,被捉住了。和尚将乌龟放在寺前水槽边,在其背上压了一块大石碑。这一压就是千年的岁月。

在抗日战争时期,妙胜寺还曾见证过中国军人“血战一昼夜,突围妙胜寺”英勇抗日的最后一仗。1941年春,侵华日军再次发动对镇海地区战役,日军2000人于4月19日下午2时前后向妙胜寺进攻。国军暂编三十四师一团三营凭中大河进行阻击,毙伤日军50余人,守军伤亡70余人,营长颜怀信中弹牺牲。残部突围撤往慈东。

相信不仅妙胜寺村人记住了英雄们的名字,包括所有到过或没到过妙胜寺的热爱和平、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人们,都会记住那些在保家卫国斗争中牺牲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