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色旖旎迎师桥

第三节 苔色旖旎迎师桥

在蛟川街道紧邻宁波绕城高速临江出口附近,一条南北向的水泥单孔平桥横跨在千年中大河上,两侧桥栏中镶嵌着黑底黄字的牌子“迎师桥,公元一九九九年元月重建”。

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载,迎师桥,曾名任施桥。建于清初,相传一塾师探望学生,因无桥止步,后学生得悉,集资建桥,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单孔条石桥。1987年改建为钢混结构单孔平桥,长13米,宽2米,1999年再次重建眼下的迎师桥虽是重建,但看起来仍然古色古香。

迎师桥村的沿河两岸,由河南、河北、朱家、郑桂、丁董等自然村组成,姓氏众多。相传明末为避兵火战乱,迎师桥村的先民从江西、安徽、江南丁家山等地迁来,在这里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迎师桥桥址原为古渡口,中大河南北岸的村民外出时只能依靠一只小小的渡船,很不方便。相传村中有士林举办义塾,教育乡里的孩子。其中有一位学子学业有成发达后,荣归故里,为感念师恩,又考虑到师生上下学摆渡不便,尤其遇恶劣天气时,更是苦不堪言,便出资修建了这座桥,而他自己坚辞立碑表彰。有诗云:“桥通舟船静,水抱一村幽。”那位学子的身世已无从考证,而尊师重道之风代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光绪八年(1882)时,在族人的牵头组织下,由民间集资对迎师桥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迎师桥为单孔石板梁桥,桥面由4块长条青石梁板组成,桥长13米,宽2米,可容马车通行,设双面桥栏,两侧镌刻迎师桥名。以松木打桩,条石干砌墩台,为保证桥身重心,墩台厚实前伸河床,坚固美观。

明清时期,镇海以驿道为基础,发展县乡道路网络,由于迎师桥南北互通,交通便利,逐渐形成四乡官道。路基多为古代江塘,沿中大河铺设石板路面,宽约2米,附近俞范、后施村民皆取道迎师桥来往宁波。迎师桥不知不觉成了镇海一带的南北交通要道。1941年春,日寇进犯镇海,沿中大河,经迎师桥、大市堰进攻妙胜市。为阻滞日军,守军被迫将桥梁炸毁,凭河阻击,繁华的迎师桥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仅余独块梁板。

1965年,在镇海水利部门牵头下重修迎师桥,考虑中大河水路运输迅速发展,桥身改为拱形,以方便船只通行,用钢轨架梁,钢筋水泥铺成。20世纪80年代,公路建设进入飞跃时期,公路运输成为主力,中大河上的航运业逐渐萎缩。1992年重建桥时,恢复梁式桥旧貌。

迎师桥虽几经修建,但崇师耕读的传统深入人心。前有义塾,后扩建士林学堂。兴贤育才,学风浓厚,乡贤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