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岭下鲍约桥
遐追二山,在九龙湖镇十字路水库大坝的东南和西南,相距约3里。西遐追山即师古山下师古岭,岭下有师古岙,岙内原来有一古村曰应家村。岙口濒香山江支流,上架一座古桥,即鲍约桥。古时,香山江以香山得名。香山在达蓬山南麓,因山多香草,溪谷流香故名。香山江以横溪等众多溪流汇入成江,一江香水往南流,到马家桥与河头市雁门、亶洲诸山水汇入,改往东流,注入大海。
遐追二山的山名,出自五代十国时的故事。据《五代诗话》卷一记载:“侍郎鲍约,颇从臾忠懿王纳土。及王归宋,约窜处海上。王以诗追之,曰:东遐追兮西遐追,鲍约何如罢钓归。迄今有遐追庙焉。”这讲的是吴越归宋的故事。
吴越忠懿王钱俶(929—988),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十二月三十日,吴越王钱弘倧夜宴文武大臣,将领胡进思趁机发动政变,钱弘倧被软禁。胡进思立钱俶为吴越国王。宋太祖平定江南,钱俶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太平兴国二年(977),钱俶奉旨入汴梁,被扣留。但钱俶能识时务、知天命,同时也为形势所迫,于次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此前,钱俶曾与大臣商量归顺宋朝之事,其中有两个大臣胡毅、刘韔不愿归顺,遂弃官隐居于此二山。由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不多且志书所载多所矛盾,从“遐追”二字来猜测,可能是当时鲍约奉钱俶命,远追至此,为的是来找寻胡毅、刘韔归顺。后世于是把胡毅、刘韔隐居的二山称为东遐追山和西遐追山。据清吴任臣编辑的《十国春秋》,鲍约系五代末吴越国的侍郎,正史无传。
遐追二山之上,各有一座庙。山分东西,庙亦分为东西。据说,东遐追庙在马家桥北,祀胡毅;西遐追庙,在师古岙应家村东面,庙后有墓,祀刘韔。但二庙究竟所祀者谁,还未能确定。和鲍约桥的名字来由互有矛盾一样,遐追二庙所祀的神是谁,也说法各异,互有矛盾。清代宁波著名历史学家全祖望曾经亲临此地考证,亦不能确定。全祖望在考察后所写的《遐追山二庙碑》中说:“吾乡慈溪县东之三十里有遐追山,东西二峰对峙,其上各有庙。岁月既久,苍鼯白鼠纵横出没于楹桷。虽山中人亦莫能言神之本末。” 那么,这遐追山和遐追庙的来历如何,遐追庙的神主是谁呢?全祖望又写道:“考明成化杨氏府志引宋乾道张氏图经曰:五代末,有鲍侍郎约,相钱氏。宋初劝以纳土(即归附),胡毅、刘韔皆言不可。钱氏计定,胡、刘游窜海上。钱氏使人追之不及,遂隐是山终老。其时钱氏以诗怀之,曰:东遐追兮西遐追,鲍约何如罢钓归。海上人庙祀之。吾于是知是山所以得名,盖因兹二人之故。”
全祖望认为,关于遐追山及庙的来历,可以确定的是:一是鲍约是五代末吴越国主钱俶的侍郎,而且是辅佐钱俶的;二是胡毅、刘韔是义士,他俩反对钱俶投降宋朝,但最终的事实是吴越王钱俶归顺了宋朝,得以保全吴越地方,钱俶自己也得到了封赏。于是胡毅、刘韔二人决计“游窜海上”,最后“隐是山终老”,也就是在遐追山隐居终老。后人慕此二人的高义,在此立庙祭祀他俩。三是遐追山之名也“因兹二人之故”,遐追庙之名自然也是“因兹二人之故”了。全祖望在考察这两座庙时,庙已经破败不堪,而当地人也不清楚庙内所祀是什么神。全祖望接着说:“其胡、刘无疑一也;鲍约策己何须流窜二也;胡、刘高节应为明神三也。”在结束语中又说:“星移物换,吾里社中罕有识寓公之高节而移,而属之识时务之人,仅仅乎空谷荒祠,追溯而得之,其亦稀矣。”则是对慕高节、为贤人立庙而祀的里人的赞扬了。二庙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所载,于1943年被毁。
鲍约桥,位于九龙湖镇应家村,在师古岭下,不知建于何时,《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断为建于明代。此桥1967年重修。条石结构,三孔,长9米,宽1.6米。《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云:“原应家山有西遐追庙,鲍约系五代末侍郎,奉钱镠(钱俶乃钱鏐之孙,疑应为钱俶)命,遐追至此找寻胡毅归顺的典故。在此相会处,故名鲍约桥。”不知所据何来。
考史志,对鲍约桥的记载迥异。宋宝庆《四明志》载:“鲍约桥在茅风堰南直港树德桥南,五代末有鲍侍中约居此建桥,后人因以为名。”明成化《宁波郡志》记载:“鲍约桥俗传化为白药桥。”清雍正《慈溪县志》载:“吴越从官刘韔隐此,变姓名为鲍约。”清光绪《慈溪县志》则载:“有刘侍郎韔,宋初劝以纳土,是以纳土者为刘韔,复云胡毅、刘韔俱为不可,上下忽自矛盾。”则简直连是否存在鲍约这个人都存疑了。
这样看来,关于鲍约桥的命名原因,还是存疑为好,好在此桥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