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合城塘
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后海塘之城与塘逐渐合二为一。此前与此后,古代镇海的城与海塘一直都在不断修补完善中。
旧城经元朝兵灾毁坏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千户王及贤重建县城木栅以护城。洪武五年(1372),邑丞许伯元在旧亭原址重建永赖亭。洪武七年(1374),守御千户端聚换去县城木栅,重建石城。洪武十二年(1379),置定海守御千户所。塘下旧有破浪桩,年远朽腐,风涛撼触,石塘塌陷。当地父老范仲宏等请明州府修筑,府委令千户何公肃督率鄞、慈、奉、定四地民夫运石、伐木,修筑后海塘,塘外密集地用破浪桩砌石加固。
明朝时期,倭寇从日本西南的五岛列岛、萨摩等地横跨东海,经舟山海域袭扰江浙地区,屡次劫掠明州等地,所到之处,焚劫官仓民舍,掠少壮,掘坟墓,百姓深受其害。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至四十四年间(1542—1565),倭寇最为猖獗。处于入海口的镇海一度成为抗击倭寇的前沿阵地,海塘也由单纯防海潮、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屏障,上升为防御外贼入侵的战略要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抵御倭寇,信国公汤和建定海卫,拓建定海县城,以巾子山之基固城。城“负塘而筑”,高二丈四尺,底宽一丈,面宽八尺。巾子山至西城角一段把城与塘融为一体。
明正德七年(1512),因上一年海水溢进,漂溺民居,水利佥事胡观增高后海土塘五尺。明嘉靖十二年(1533),指挥刘翱增高雉堞三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宋继祖在北城塘中段的县城北门旧址筑望海楼,双檐歇山顶,既可观览沧海,又可警戒倭船。楼约在清中后期倾圮。现存林庙路北端的望海楼,为后世仿造重建。明隆庆三年(1569)秋,淫雨飓风大作,海啸涌潮迫城,淹没房屋,巡抚谷中虚为避淹舍毁城之灾,建议于城北修筑重垣以作外护。监司督理同知段孟贤上言,筑外城不便,请增筑内城。新任都御史邬琏报可,于是制定了以增筑内城加固城塘的方案。海道副使刘翾命通判祝完主其事,并于万历元年(1573)五月初八日动工,万历二年(1574)闰十二月二十六日告竣,筑城长四百零六丈三尺,底宽一丈四尺,面宽一丈,高二丈。至此,巾子山至西城角,长1300米,均宽14米,既可防海潮又可御外敌的古海塘基本形成今之规模。此后,海塘外积沙和滩涂渐涨,后海塘有百余年安然无恙。这是后海塘的第二次重大改造。

望海楼
此方案的成功实施,在于把“城塘合一”从原先的城与塘简单的衔接,演变成“外塘内城”的新结构。除加固石塘,在原城塘内再增筑城垣一堵,又将新建城墙紧贴石塘南面,城塘并联,加宽塘体,以提高城塘抗灾能力。1300米的塘上又修建雉堞、警铺等海防设施。“城塘合一”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后海塘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防止海水倒灌,防止倭寇侵扰,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对这次改造,时任兵部尚书张时彻非常满意,特撰碑文《定海县增筑内城碑记》予以纪念,此碑至今立于后海塘西城角的石亭内。碑文撰于明万历元年(1573),文中记述详细,原议“增筑城外城”,后采纳“长老黎庶”的意见,即为城背倚靠石塘而筑,“随旧城地势宽窄而舒缩”。新城修建历时一年七个月半,筑城经费“取诸鱼税”,劳力“取诸在城编户”。原碑亭因年代久远,石质风化剥蚀严重,分别于1990年、2013年落架重修。此碑亭为全石结构,四方亭,单檐歇山顶,正脊镂空雕刻,两端鸱吻,石雕筒瓦斗拱,整体坚实古朴。

建城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