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驿道通府城

第三节 沿江驿道通府城

沿甬江北岸,有一条从镇海到宁波的古驿道。史书对这条古驿道的记载,由于记述角度或年代不同,文字上就留下了不同的表述。“宋代以明州府治为中心,往北出桃花铺(东渡门外),以清水浦、西门浦达定海(今镇海)县城”,这是对宋朝,并以宁波府的角度来表述的;“明、清时代,驿道由县前总铺……出武宁门,经清水铺、永福铺、徐家铺、孔浦至鄞县砖桥铺,合八十里”,这是对明清两朝期间,而以镇海县城角度来表述的;“明清时期,以驿道为基干形成县际、县乡际、乡村际道路网络。干路有县城……小南门至白沙”,这虽然也是对明清两朝期间,但是以乡村道路的角度来表述的。“县城经虹桥、渡驾桥、清水浦、半路涨、三官堂、常洪至宁波市上白沙,路沿前大河,路基多为古代江塘,石板路面,宽一点五至二米,长十七千米”,这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乡村干道的角度来表述的。

上述这四种记载,其实讲的都是同一条路,即从镇海县城沿甬江北岸到白沙的古驿道。因为没有看到对这条古驿道的统一命名,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在此可以暂且称之为沿江驿道。这条沿江驿道开辟于宋朝,是镇海有记载的最古老的驿道,也是镇海县城直接通往宁波府城的唯一驿道。从上述这四种的不同记载,也能看出这条最古老的驿道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演变,而且是年代越近记载得越为详细明确,特别是最近的第四种记载,记载得最清晰,基本上综合了以前三种记载的概况。这对认识了解这条千年驿道的帮助是比较大的。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鸦片战争镇海抗英战役开始前夕,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1793—1841),请求道光皇帝(1782—1850)批准,让因“虎门销烟”而遭革职被贬等待发配的林则徐(1785—1850),以戴罪之身到镇海协办军务。这位创造了世界销烟史上不朽功勋的先贤,置个人荣辱于度外,一心扑在抗战军务上,拖着病体“四上招宝山,五登金鸡山”察看地形,谋划防御方案。他特别叮嘱裕谦等军政大员:必须派重兵严守小浃江口和钩金塘,以防列强偷袭登陆。可惜这个极有战略眼光的建议未被裕谦采纳,结果英军就是从这两处登陆,导致镇海失守,县城沦陷。镇海县城被英军攻陷后,裕谦投泮池殉职,县丞李丹崖(?—1841)自缢,招宝山守将、提督余步云和镇海知县叶堃等逃跑。

这个叶堃是从沿江驿道向宁波方向逃跑的。在他逃到五里牌村时,碰到了当地一名秀才王师真。这位知书明理的王秀才,仗义劝告叶知县不该逃跑,应该留下来以谋收复之策。惊慌失措的叶堃顿时如梦初醒,听从王的劝告,不再逃跑,与王一起反抗对付侵略军。

王师真是个忠诚的爱国义士。他自发组织民众竖起“统领忠义”的大旗,抗击侵略军。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二十五日夜间,王师真统领水勇四十余人,火药船十二只,摸黑撑至停泊在税关道头的英舰近旁。王师真一声令下,前排各船齐向英舰开火,顿时火药弹上下飞腾,响声震地,火焰冲天,顷刻将所有英舰点燃。此时,王师真乘势督催水勇头目,将后排火药船调至前排,继续加强火攻力度,众多英舰即成火海一片。英军惊起呼号、乱作一团时,叶堃所带暗伏于旷僻处的乡勇,也各发火开枪,作为疑兵应援,助战扩大战果。此举,焚毁英舰、烧毙英军,实属不少,使侵略军昼夜胆战心惊,不久弃城而逃。王师真这次夜烧英舰的壮举,经扬威将军奕经(1791—1853)奏报朝廷后,清廷授王师真六品官职、蓝翎顶戴,传谕嘉赞。叶堃也由此免受议处。后来,王师真晋升县令,因官场腐败而辞职回乡,著书作画。

清光绪十年(1884),由于负责浙东防务、宁绍台道薛福成(1838—1894)一再力争,镇海第一次架起了直通宁波的有线电报线路。这条意义非凡的有线电报线路,就是从镇海县城西门外营务处驻地起,循着这条沿江驿道架到宁波新江桥旁。线路全长三十九里,竖杆二百五十根,费资银圆三千七百十元、白银四十五两,于次年2月20日通报。此时正值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遂成为指挥战斗的重要通信工具。在镇海第一条古驿道上,架起了镇海第一条具有现代意义的有线电报线路,这分别是古代通信和现代通讯事业中两个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义的事件。在古驿道上架起了电报线路,不但极大地加快了镇宁两地信息传递速度,更极大地减少了古驿道上往复急递的鞍马之劳,也预示了历经千年的古驿道邮传功能将被逐渐改换。

因为有沿江驿道和前大河的并进通过,原系甬江北岸的小村庄清水浦便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水陆交通枢纽点。在民国初,清水浦建有甬江轮船码头,来往于定海、沈家门、宁波、镇海的班轮在此停靠。轮船码头边上设有甬江渡口,可及时渡客至甬江南岸的梅墟镇。还有内河航船埠头,各条定班航船,可以将客货迅速送往镇海江北各乡村。由此,清水浦沿江形成了东、西两条商业街,沿街开设众多渔行、木行、日用百货行等,市面兴旺,遂成规模不小的清水浦集镇。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攻陷镇海甬江口两岸,国民党军队组织反攻时,抗日第三纵队第八团第一营的两个连,奉命从宁波白沙出发,集结到清水浦待命,走的就是沿江驿道。